点燃农村文化希望之火
点燃农村文化希望之火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文化建设的指点意见》解读 核心提示 为贯彻落实中央作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精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刚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文化建设的指点意见》,这是我省全面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广东省委、省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连续出台了《山区文化建设议案》、《南粤美丽工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等,非常重视农村文化建设。2003年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后,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开始步入快车道。活动图书馆、活动电影院、活动博物馆,“2131”工程、“村村通”工程等,增进了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的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红土文化节”、“客家山歌节”等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活动在农村广泛展开;粤剧、潮剧、醒狮、飘色等民间传统文化开始复兴;农民画成为产业,农民文化大院勃兴,农民自告奋勇唱起了文化建设的主角,广东农村先进文化的内生机制正在构成。 本报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大众文化建设”、“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对这份文件的具体措施和广东特点进行解读,希望能对广大农村文化工作者有所裨益。 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措施: 1.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2.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进村入户。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基本解决农民群众收听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3.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依照“政府资助、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思路,以电影数字化为龙头,以活动放映队为主体,继续实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4.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同享工程建设,逐渐提高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5.支持服务“三农”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实行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的出版工程。省重点支持和培养10家服务“三农”为主的出版单位,保证服务“三农”出版物在出版物总量中占一定的比例。 途径: 1.从2005年起至2008年,省财政每一年拨出2500万元,总计1亿元,扶持我省东西两翼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益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到2010年,实现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统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并符合国家标准,可以延续运作。 2.到2010年,建成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使用便捷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库群,利用互联、卫星等通道传送到基层服务点。 3.到2007年底前,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并确保“村村通”长时间通的目标。 4.省财政连续5年每一年拨出435万元专款解决全省农村电影放映节目拷贝和省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中心运作经费,实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2008年1月后,实现农村每村每个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广东经验 活动图书馆成为创举 门可罗雀,是广东许多地县图书馆乏人问津的真实写照。但是在紫金,这个地处粤东的贫困山区县,近一年多图书馆的人气突然火爆,在周末乃至出现读者排长队的场面。图书馆这个被遗忘的角落何以变得生机勃勃,答案包含在一个似旧还新的词语――“活动图书馆”中。2003年11月,广东活动图书馆在紫金开设分馆,变化从此发端。 从2004年起,省财政每一年下拨500万元专项购书经费及配套资金,由省立中山图书馆统购统编、通借通还,按每一年活动图书馆分馆1万册左右标准配置,各分馆每半年交换一次新书。实际上每一年购置的新书,是在各县级活动图书馆分馆之间流通,这就实现了广东活动图书馆的所有资源为全省各县百姓所同享。 至2006年6月,我省已在31个县、市(区)建立了“活动图书馆”分馆,共配送新书38多万册,电脑62台,书架500多个,阅览桌椅500多套,总值1000多万元。 包括“广东活动图书馆”、“广东活动博物馆”、“广东活动服务演出”在内的3大公共文化活动服务络,使广东成为全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先行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广东活动图书馆的做法十分肯定,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创举”。 2 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建设 措施: 1.积极展开农村大众文化活动。依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组织好农村文化活动。 2.繁华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加强选题计划和内容建设。 途径: 1.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市、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把大型示范性文化活动与平时小型分散型大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方便农民群众就近参加。 2.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 广东经验 给“土明星”一个舞台 全省许多地方在探索进程中构成了农村文化新的活动样式,如湛江的“红土艺术节”、梅州的“客家山歌节”、江门的“侨乡艺术节”、阳江的“开渔节”等。尤其是云浮,在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情势。如罗定的“祠堂文化”,把祠堂改成了文化大院、字画中心;新兴的“六祖文化”,围绕六祖惠能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市的“广场文艺汇演”,常常有各地的民间艺术人材自发演出,政府鼓励当地优秀业余文艺骨干举行个人文艺专场,人们参与群众文化热忱高涨,并亲切地把这些文艺骨干叫做“土明星”。 3 传统文化保护 措施: 大力展开农村地域特点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 途径: 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全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渐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继续发掘并培养秉持传统、技艺精深的民间艺人,授与“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 广东经验 十万人唱粤剧农民画成产业 你拿一面锣,我带一把琴,老板、打工仔治疗白癜风的土方法,还有学生和退休老人……在佛山,很容易就会看到这样的粤剧“私伙局”,随处可见人们过把戏瘾、自娱自乐。每逢周六、周日和节日,来自佛山各地的私伙局便来到祖庙万福台,轮番上阵表演。近几年,由于私伙局的繁盛和带动,还出现了一些与粤剧有关的民间组织。如张槎镇成立了镇粤剧曲艺协会,将各私伙局组织起来,每一年都在文化站牵头下弄粤剧汇演、调演、比赛……目前,佛山已有400多家私伙局,超过10万大众参与其中。 将民间文艺与经济融会,既继承了传统文化,又提高了经济水平,这是惠州农民画给人们的启示。惠州市政府将龙门农民画定为外事接待专用礼品,同时拨下专款30万扶持龙门农民画的发展。龙门县委、县政府更是加大力度把农民画作为文化品牌倾力打造,全县从事农民画创作的人有1000多名。当地农民每个月生产、销售农民画的收入户均四五百元,技艺好的可以到达一千多元。一些农民放下锄头,将画画当作主要谋生手段。很多本来沉迷于麻将桌、酒桌的年轻人也逐步被吸引到画布前学画。 4 文化体制深化改革 措施: 1.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情势改变其文化设施的用处。 2.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对转企改制单位,依照现行政策规定给予税收、人员分流安置、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 3.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和文化产业。如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等。 4.拓宽农村文化市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文化中介组织发展。 5.创新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管理和运营机制。采取承包、租赁和拜托代管等多种方式,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在确保其功能不变的条件下,县(市)、乡镇电影院、剧院等设施可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运行模式,采取公办民营、拜托经营和承包等方式。充分利用基层中小学校图书馆、运动场(馆)等文化设施,采取多种方式向农村大众开放。 6.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强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乡镇、村文化市场管理。 途径: 1.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2.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民群众创办农民书社、科技协会、电影放映队,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增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广东经验 村民自建文化大院 在云浮罗定市素龙镇大甲村,有一幢崭新的三层建筑,叫“鸿峰博物馆”。主人彭鸿峰在肇庆做房地产生意,回老家新建了“豪宅”彭屋寨。不过,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文化和财富封闭起来,而是把彭屋寨变成了一个向观众免费开放的字画博物馆。这座投资400多万元建成的私人博物馆,藏有齐白石、关山月、启功等众多名家的1000多幅书画作品,和宋、明、清、民国年间很多民间文物、陶瓷精品,逐步成为大甲村乃至素龙镇的文化集散地。 在素龙镇的另一个村思围村,村里的欧氏四兄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集资创办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云煜书室。书室共有两层,楼下设戏台,楼上设图书室,都是免费的。书室的“荣荣曲艺社”每一年举行40多场演出,接待大众达8000人次之多。由于村里的小学、中学都没有图书馆,楼上的这间图书室就成了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像彭鸿峰、欧氏兄弟这样的人家,云浮人称为“文化大户”。这样的文化大户,云浮有10家左右。他们富甲一方,却醉心于文化,为当地大众享受文化生活提供了最便捷的去处。 5 各级政府加大投入 措施: 1.各级财政要兼顾计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政府的比例。继续大力扶持东西两翼和山区文化建设,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 2.社会气力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对捐助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嘉奖。 数字 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基本状态 2005年底,全省乡镇(街道)文化站数量1586个;从业人员6907人,其中高级职称46人,中级职称330人;文化站全年经费收入44752.3万元,其中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经费为30708.8万元;农村集镇文化中心921个,文化俱乐部(室)5041个,图书室3911个,大众业余演出团队13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