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要说医疗领域哪一个细分赛道受影响最大,那无疑是消费医疗,这是因为由疫情管控所带来的市场变化直接切中了它的要害,即线下服务场景被物理性切断,用户付费意愿大幅降低。
尤其是在医疗行业全面低迷的年,消费医疗更是被逼到了绝境,头部企业大量亏损经营,中小企业日子更不好过,大面积关停成为常态。单以医美市场为例,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年1-10月,全国共有家医美企业和机构倒闭注销。这也难怪新氧集团董事长兼CEO金星会感慨,“年是医美行业真正的寒冬,市场不仅部分萎缩,甚至还出现了2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但随着健康码在年年底的正式下线,消费医疗产业似乎又看到了新的希望,毕竟市场需求就真实的摆在那里。但需求是变化的,这也意味着消费医疗当前正在发生新的产业变革,进入每隔两年的专科热点切换模式,六年前资本扎堆布局医美,四年前资本集中押注口腔、眼科,而近两年,资本开始蜂拥挤入以新中医、新心理、新康复、新生殖、新康养为核心的“新”消费医疗赛道。据动脉橙数据库统计,近两年,我国“新”消费医疗赛道共发生78起融资,融资总额逼近百亿,红杉、经纬、高瓴、深创投等多家头部资本均跑步进场。
市场的变化一定是有迹可循的,那么在这样一个新的潜力赛道,究竟是在如何躁动呢?新的产业机遇又藏在哪里呢?
2年78起融资,投入近百亿,消费医疗迎来新变局?
虽然消费医疗在我国已发展近20年,但到目前为止,行业对此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大家都只是习惯地将其与医美、口腔、眼科等直接挂钩。
这当然也不难理解,因为在过去几年,这三个细分赛道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一二级市场也都格外火热。据动脉橙数据库统计,在医美、口腔、眼科三大消费医疗领域,我国已有近50家上市企业,新氧、爱尔眼科、时代天使都是各自领域的典型代表。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上市企业的相继出现,再加上市场监管逐步趋于规范,以医美、口腔、眼科三大领域为主的传统型消费医疗,在经历三年疫情的起起伏伏和阶段性调整后,行业的粗放式增长时代已经结束,当前正进入关键的业务转型升级阶段。
这是否意味着消费医疗投资的故事就这样落幕了呢?仍有一些人并不甘于此。
一位专注在消费医疗赛道的机构合伙人向动脉网谈到,“消费医疗永远都会有市场,只要打开了这个口子,无论未来过去多少年,都会有需求,只不过这个需求会随着技术的迭代而逐渐变化。以口腔为例,刚开始口腔主要是牙痛了拔牙,或者是缺牙了补牙种牙,但现在,正畸、美白也成为了口腔行业的主营业务。所以说,在消费医疗领域,市场需求一直都有,但哪一种需求会率先跑出来,其实还是看企业和资本能有多大的想象空间,率先研发出哪种新技术或者是推出哪种新的业务模式。”
换句话来说,在消费医疗领域,技术和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推着需求往前走。那么,在当前的消费医疗领域,资本将想象空间究竟放在哪了呢?
数据可以一探究竟。据动脉橙数据库统计,近两年,我国以新中医、新心理、新康复、新生殖、新康养为主的“新”消费医疗赛道共发生了78起融资,融资总额逼近百亿元,其中新心理赛道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