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近视呈高发、低龄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孩子鼻梁上早早架上了小眼镜,愁怀了家长。保护视力,从小开始!上周末(11月21日-22日),假日小队的孩子们医院,参观福州科技馆眼健康分馆,化身“爱眼小卫士”,查视力、听讲座、走盲道……度过了一个特别的周末。
预防近视,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结合日常学习生活场景,福州科技馆眼健康分馆范范老师指出常见的不良用眼行为,指导大家科学护眼。
读写姿势要端正,牢记一拳、一尺、一寸原则(胸离桌子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
采光要充足,正确摆放台灯,在写字手的对侧;
用眼时间要控制,每次使用电子产品不超过半小时;
多远眺放松,休息期间看远处十到十五分钟。
眼睛作为我们身体内最精细的器官之一,仿佛一台精巧的相机。通过拆解眼球模型,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眼睛的特殊构造,更能形象地了解近视发生的原理。
视力是眼睛功能状态的反映,它就像眼睛健康的“晴雨表”,医生通过视力检查可以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患者的眼睛情况,对疾病的诊治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穿上白大褂,孩子们化身“小小眼科医生”,与小伙伴们互相查视力。
在眼健康分馆——光学隧道展厅,孩子们走进了神奇的光学世界,一台台精密的眼科设备陈列其中。通过学习这些设备的相关功能,消除了孩子们对眼科检查的陌生感、恐惧感。
在光学的世界里,眼见未必为实,不同的色彩和几何结构组成的神奇图形让孩子们领略了一场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在我们身边,除了盲人,还有一部分低视力患者。他们虽然视力低下,却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学习,提高残余视力的使用技巧,提高生活质量,自食其力。眼健康分馆的光明之桥展厅同时也是福建省视觉障碍康复中心,在这里,孩子们通过不同功能的视觉训练室,走近了低视力人群的生活。
通过鲜亮的颜色标记,低视力人群也可以正常地做家务,自理生活。形态各异的助视器则成为低视力群体的“第三只”眼,便利他们的出行、学习。通过系统训练,不少低视力患者不仅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甚至重返工作岗位,成功考上大学。
人气项目“假如生活失去了光明”黑暗体验中,孩子们蒙上双眼,拄起盲杖,在盲道上艰难前行,感受光明的可贵。
在欢声笑语中,“爱眼小卫士”活动落下帷幕,但即使脱下白大褂,孩子们把科学用眼的知识牢牢地记在心底,希望大家把学到的爱眼知识分享给家人、同学,做生活中的爱眼小卫士。
编辑:东小南
审核:箱子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