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儿眼科 > 诊断依据

常见黑睛疾病中医治疗

北京中医白癜风怎么样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60516/4853033.html

第期                                     

  黑睛,又名黑眼、黑仁、黑珠、乌珠、乌睛等,俗称黑眼珠。黑睛位于眼珠前部正中央,周边与白睛相连,近似圆形,质地清澈晶莹而娇嫩,是保证神光发越的重要组织之一,具有卫护瞳神及眼内组织的作用。黑睛即西医学的角膜。

                     

  黑睛属五轮学说中之风轮,内应于肝,因肝与胆相表里,故黑睛疾病常常责之于肝胆。其病多由六淫外感、肝经风热所致,或脏腑内损,肝胆失调引起。后者多为肝胆实火、肝胆湿热、肝阴不足等。加之黑睛直接与外界接触,故其不仅易受邪毒侵袭,而且也易遭受外伤等。此外,黑睛与白睛相连,白睛属肺,黑睛属肝,金可克木,故黑睛疾病还可因白睛等邻近组织病变迁延失治而引发。黑睛疾病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

                        

  黑睛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黑睛翳障。新翳者常伴有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及明显的碜涩、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等症状,常见的病变如聚星障、、凝脂翳、湿翳、花翳白陷、混睛障、疳积上目等。因黑睛无血脉,营养供应较差,抵抗力偏低,一旦发生病变则病程长,恢复慢,严重者可波及黄仁而出现黄液上冲、瞳神紧小、瞳神干缺等变证。若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则可致黑睛溃破,黄仁脱出,形成蟹睛等恶候。疾病痊愈后多遗留宿翳,视力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黑睛疾病所见的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临证需与白睛红赤相鉴别。白睛红赤起自白睛周边,颜色鲜红,其血络位于浅层,呈树枝状,推之可以移动;抱轮红赤为黑睛周围发红,颜色紫暗,其血络位于深层,呈放射状,推之不移动。若前两者兼而有之,则称为白睛混赤。黑睛疾病的治疗原则是祛邪退翳,控制发展,防止传变,促进早愈。

  该病内治之法,早期多以祛风清热为主;中期常用清肝泻火、通腑泻热、清热利湿等法;后期常用退翳明目法以缩小或减薄瘢痕翳障。同时,应配合滴眼药水、涂眼药膏、眼部熏洗及手术等外治法以提高疗效。累及黄仁者,还须重视散瞳治疗。                

01细菌性角膜炎                              

  细菌性角膜炎是指黑睛生翳,状如凝脂,多伴有黄液上冲的急重眼病。中医称凝脂翳。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黑睛外伤,风热邪毒乘伤袭入,黑睛被染;或素有漏睛,邪毒已伏,更易乘伤客目而发病。或外邪入里,蕴遏化热,或嗜食辛煿,脏腑热盛,肝胆热毒上灼黑睛,壅滞蓄腐。或久病之后,气虚阴伤,正气不足,外邪滞留,致黑睛溃陷,缠绵不愈。治疗原则:本病起病急,来势猛,发展快,症状重,变化多,宜综合救治。预防与调护:宜少食辛辣炙煿之品;保持七情和畅;注意寒暖适中,避免潮湿。

                        

02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指黑睛浅层骤生多个细小星翳,其形或联缀,或团聚,伴有沙涩疼痛、羞明流泪的眼病。中医称聚星障,又名风热不制之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风热,上犯于目,邪客黑睛,致生翳障;或因外邪入里,邪遏化热,或素体阳盛,肝经伏火,内外合邪,肝胆火炽,灼伤黑睛。或因恣食肥甘,好进煎炸,脾胃受损,酿蕴湿热,土反侮木,熏蒸黑睛。素体阴虚,正气不足,或热病之后,津液耗伤,则阴津亏乏,复感风邪致病。治疗原则:本病治疗应分辨患病之新久。新起者,以祛邪为主;病情日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者,应扶正祛邪。外治以清热解毒、退翳明目为主。若病灶扩大加深者,应配合散瞳药物滴眼治疗。预防与调护: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辛辣炙煿等刺激性食物。 

                       

03真菌性角膜炎                            

  真菌性角膜炎是指黑睛生翳,翳形微隆,外观似豆腐渣样,干而粗糙的眼病。中医称为湿翳。病名首载于《一草亭目科全书》,但书中无详细论述。其多发于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又以夏秋收割季节更常见。多单眼发病,且病程较长,可反复发作,严重者会引起黑睛毁坏而失明。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稻谷、麦芒、植物枝叶擦伤黑睛,或为角膜接触镜戴取不慎损伤黑睛,亦或黑睛手术造成轻度黑睛外伤等,均可湿毒之邪乘伤侵入,湿遏化热,熏灼黑睛而致病。治疗原则:从湿入手,辨证论治的同时,配合西药抗真菌治疗。因病情缠绵,易于反复,故在治疗病情得以控制后,尚需继续治疗一段时间,以防复发。预防与调护:1.尽量避免黑睛外伤。一旦意外伤及黑睛后,不可滥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2.及时治疗本病,积极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宜少食辛辣炙煿之品。3.保持七情和畅;注意寒暖适中,避免潮湿。

                             

04角膜基质炎          

  角膜基质炎是指黑睛深层生翳,状若圆盘,其色灰白,混浊不清,漫掩黑睛,障碍视力的眼病。中医称混睛障。病程缓慢,往往需经数月治疗,方能逐渐痊愈,但常留瘢痕而影响视力。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热外袭,肝经受邪,邪热扰目,黑睛乃病;或因脏腑积热,肝胆热毒,循经上攻,黑睛被灼,气血壅滞;或素体虚弱,脾运乏力,湿热内生,熏蒸于目,损伤黑睛;或邪毒久伏,阴液耗伤,阴虚火旺,虚火炎目,黑睛病发。治疗原则:中医辨证论治为主,若检查为梅毒、结核等原发病因确切者,需综合治疗。预防与调护:1本病病程较长,应淡定心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2.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炸之物,以免助火生热。

                        

05蚕食性角膜溃疡                              

  蚕食性角膜溃疡是指黑睛生白翳,四周高起,中间低陷,状如花瓣的眼病。中医称“花翳白陷”,常为单眼发病,也可双眼先后发病,相隔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发病后眼痛剧烈,顽固难愈,最终花翳多侵及整个黑睛,广泛结瘢而严重影响视力。中医认为本病风热外袭,肺先受之,金盛克木,肺疾犯肝,邪热循经而上攻黑睛,黑睛乃病;脏腑积热,复感外邪,入里化热,邪热炽盛,内外相搏而上冲于目,黑睛溃陷;素体羸弱,脏腑阳虚,或过用凉药,阳气不足,寒邪凝结足厥阴肝经,黑睛生翳。治疗原则:本病病情较重,易生他变,病以实证为主,初期多属肺肝风热,治当疏风清热;病邪入里,则脏腑积热,治宜通腑泄热。对阳虚寒凝之证,治宜温阳散寒。同时常需配合散瞳等外治法。预防与调护:1.本病病程较长,应淡定心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2.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炸之物,以免助火生热。

                                       

06角膜软化症                               

  角膜软化症是指继发于小儿疳积,初起时夜盲、眼干涩,日久黑睛生翳糜烂,甚则溃破穿孔的眼病。中医称疳积上目,又名小儿疳眼外障、小儿疳伤、疳毒眼、疳眼等。多见于小儿,常双眼发病。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小儿失乳,喂养不当,盲目忌口,饮食偏嗜,致脾胃虚弱,生化不足,肝虚血少,目失濡养。或因疳积日久,脾阳不振,中焦寒凝气滞,阳虚阴盛,水湿不化,上凌于目。治疗原则:本病是小儿疳积在眼部的病变,临证时应将眼局部表现与全身症状相结合,针对致疳的不同原因辨证施治。病情严重者,须采取综合疗法,以迅速控制病势,挽救视力。预防与调护:1.婴幼儿、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要注意饮食营养,防止营养不良。2.重视科学育儿,纠正挑食偏食,患病的小儿不能无原则地忌口。3.凡小儿频频瞬目,或闭眼不开,喜伏母怀,应警惕小儿疳积的发生,及时就诊。

     

07角膜瘢痕                                 

  角膜瘢痕是指黑睛疾患痊愈后遗留下的瘢痕翳障,其临床特征为翳障表面光滑,边缘清晰,无红赤疼痛。中医称宿翳,历代眼科文献,根据翳障的位置、形状、范围、厚薄及颜色等情况命名繁多,但主要有冰瑕翳、云翳、厚翳和斑脂翳四种,对视力可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宿翳治疗困难,一般翳薄而早治,可望减轻或消退;若年久翳老,则用药多难奏效。中医认为本病系因黑睛疾病或黑睛外伤痊愈后遗留瘢痕翳障所致。黑睛生翳多由外感风热或脏腑热炽所致,火热易伤阴液,且火邪易郁脉络,故瘢痕翳障的形成往往与阴津不足、气血瘀滞有关。

  治疗原则:本病之辨证首应分清翳之新久。新患而浅薄者,坚持用药,可望减轻;日久而陈旧者,则病情顽固,药物难以奏效,宜选择手术治疗。预防与调护:慎饮食、避风寒,防止宿翳复发。

   

  温馨提示:黑睛因暴露于外,直接与外界接触,容易受外伤外,也易受风热邪毒侵袭,还可由胞睑、两眦、白睛、瞳神等病变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影响而发病,故黑睛疾病发生率高,可引起致盲。要早发现、早治疗。

                              

湖南中医院门诊挂号可采用电话预约、网上挂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nvouop.com/zdyj/11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