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皮上起了个包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孩子长针眼了。
针眼是眼科疾病里面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眼睑局部有硬结,典型症状是红肿痒痛,易于溃脓。
如果孩子眼皮上的包,不痛不痒,没有任何不适感,那还算是针眼吗?
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长在眼皮上的“包包”——霰(xiàn)粒肿,中医上叫做“胞生痰核”。
麦粒肿和霰粒肿同样是长在眼睑上的包,霰粒肿与“针眼”(麦粒肿)有什么区别呢?
针眼
“针眼”,指的是眼睑边缘生出小硬结,红肿疼痛,形似麦粒,所以又被称为“麦粒肿”。
“人有眼内眦头忽结成皮包,三五日间便生浓汁,世呼为偷针。”——《诸病源候论·目病诸侯》
中医认为麦粒肿,多因风热之邪客于胞睑,火烁津液,变生疖肿,就像我们吃了太多辛辣之物,脸上会起包包,是同样的道理。
此类疖肿会随着红肿消散,脓液排出,疮口自然平复,疼痛严重时也可服用些牛黄解毒丸。
麦粒肿从起病到恢复,多数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自愈,一般无其他后遗症。
平时应该多注意卫生,勤洗手,避免使用不洁物品或用手揉眼睛,顾护小儿脾胃,避免积食,就可以很好的预防麦粒肿的发生。
痒痛不适感,要尽量避免让孩子用手揉眼睛
长在眼睑上的包包,一个星期还没有自行消退,不疼,不化脓,此时应当想到“霰粒肿”了。霰粒肿又称睑板腺囊肿,是睑板腺出口阻塞,分泌物引起的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中医称此病为胞生痰核,以上睑多见,其外形如豆状,因脾胃虚弱,积食内蕴,滞而生痰,积聚于胞睑而发为本病。除外观上可发现肿起的包包,多无自觉症状,触之坚硬无痛,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无大痛苦,不影响视力,预后良好。来看个霰粒肿的病例。积食内蕴霰粒肿症状宝宝三岁11个月了,总是反复长霰粒肿!晚上不睡觉,并且爱踢被子,有时候说梦话!吃饭也不好好吃!
症状分析1、晚上不睡觉——脾胃不好,“胃不和则卧不安”
2、吃饭不好——胃里有积滞
舌象分析1、舌苔厚腻——有积食2、舌尖凹陷——肺气虚3、舌根舌苔脱落——肾气不足4、小红点——体内有热霰粒肿的调理之前在讲眼部疾病的时候,我们曾提到过一个概念,叫“五轮学说”。
中医将人体划分成五脏六腑来探究疾病的归属,而眼睛也是有五脏所属的。
中医眼科将眼部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个部分;
分别对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总称五轮。
“五轮”为标,“脏腑”为本。
“脏腑”的病理变化可以直接在“五轮”上反应出来;“五轮”出现疾病的症状时,也可在相应的“脏腑”进行对应治疗。
所以呢,长在眼睑上的包应该怎么治疗呢?根据“五轮学说”眼睑部位属于肉轮,对应脏腑在脾胃。
小孩子脾胃功能本就不足,又常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油腻之物,痰湿内生或脾胃积热,就会上乘于眼睑,发为眼睑部位的疾病。
如果孩子有霰粒肿同时又有以下多种情况:
1、口气酸臭或腐臭;
2、便便很臭或酸臭,颜色也不正常,一般偏深;3、手心温度明显高于手背;4、舌苔厚腻;5、食欲不正常,不想吃东西,或总是吃不饱的样子;6、睡觉板,易踢被子,磨牙。角角有话说那基本可以判定为病机是积食。
调理上就需要“消积食+清热+补肾”,可以参考下面的手法操作。
1、清板门穴,推3分钟,可清热,治疗疹痘、潮热不退;
2、清脾经,次,可清热,除斑疹;
3、清肝经,次,可平肝泻火,治疗目赤;
4、揉掌小横纹,下,可清热散结、化痰;
5、逆运内八卦,次,可除胃火、降胃气;
6、推四横纹,次,可理中行气、退热除烦;
7、揉丰隆穴,2分钟,可除湿。
除了推拿,还可以使用内治法来治疗霰粒肿。
之前曾说霰粒肿内属于脾胃“肉轮”,故而当健脾和胃、化痰散积,针对脾虚及痰浊偏颇,可用保和丸,针对脾虚胃口不佳,痰湿明显的情况十分适合。
早期较小的霰粒肿,可通过热敷或者局部按摩疗法,促其消散,不必非要开刀也是可以治疗的。你有没有过得霰粒肿的经历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给我们哦~精彩推荐宝宝老是一起床就咳嗽,试试这一招!宝宝呼噜呼噜的不一定是有痰,这5种痰的证型要分清流感来势汹汹,学会这一招轻松应对!大制作来咯~“儿推盛世小儿推拿论坛”官方视频号、“儿推盛世”官方抖音号同步上线!每日分享行业相关知识,获取第一手资讯!专属于儿推人的精彩,快扫码观看吧!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