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上午,一场来自沪上战疫最前线的《健康中国》战疫系列——五四特辑,在上海交通大学官方b站面向广大团员青年播出,余人线上同步观看。
《健康中国》课程是交大医学院全国首创的医学生课程思政系列,于年正式开讲。结合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交大医学院与交大强强联合,于3月19日启动《健康中国》之战疫系列课程,在校园闭环管理期间,利用周末为在校学生提供线上“大思政”课程,把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交大医学院系统抗击疫情的鲜活素材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学生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积极投身抗击疫情等重大实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此次“五四特辑”是一份特殊节日的祝福,更是一场青春接棒的盛宴。让曾经的听众,化身为现在的讲者,用他们的青春讲述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誓言。
白衣执甲守方舱,疫情面前显担当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青年人已然成为抗击新冠疫情的主力军。他们有着青春的面庞,坚毅的眼神,勇敢的目光,为疫情防控贡献着青春力量。他们奔波在疫情防控和志愿服务的第一线,用行动牢记学医初心,践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使命,让青春在志愿中闪光。
医院团委书记、心脏外科主治医师杨溢,学生时期便一直担任主要学生骨干。年上海新冠疫情中,他闻令而动,主动驰援抗疫一线,担任嘉荷新苑临时隔离治疗点医疗组副组长、临时团支部书记。医院团委书记、妇产科主治医师庄旭,3月便驰医院,曾医院临时团委书记,医院医疗队临时团总支书记,后转战新医院,任联合医务处处长,分管医疗管理工作。
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团委书记、小儿心胸外科主治医师胡仁杰,则是身穿大白在新医院亲子舱与大家进行“云端”交流。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团委在今年刚刚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此轮疫情中,他们第一时间组建抗疫青年突击队和3个临时团支部,兵分多路赶赴一线,儿中医院发热隔离门诊和病区,或是奔赴仁济南院、公卫临床中心……医院团委书记、骨科主治医师郁诗阳,在抗疫期间始终坚守一线岗位,曾参与新医院医疗救治工作,并组建六院青年战疫突击队,医院青年投身于各个抗疫战场,用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许下青春誓言。
情暖疫线,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
面对疫情大考,不能像师长们一样奋斗在最前线怎么办?交医学子的选择,那就是挺身而出,做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分享会主持人陈秋含是一名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学生,自上学期期末至今,担任寝室楼楼层长及志愿者,负责物资发放、楼层管理、联络沟通等工作。
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医院眼科学博士研究生张海扬在疫情初期便以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加入爱心云托班服务活动,为方舱内的中小学生和疫情防控一线人员的子女就课业辅导、心理健康等开展指导帮扶。随后,他又第一时间加入学院组织的核酸采样志愿服务工作中,在为期总共11天的“出差”中,前往多个街道、社区开展了核酸采样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和科室老师一起策划发起了服务疫情中市民的眼健康系列科普直播活动。
3月9日到4月30日,“95后”医院外科学博士研究生潘文锋参与志愿服务已52天、将近小时,经历了多条服务战线。担任社区守护员,从搬运防疫物资、发放餐食,到维持核酸检测秩序、扫码登记,再到走访楼栋发放抗原自测盒;作为社区宣传员,参与社区志愿者管理、制作每日抗疫小报和宣传小视频,至今已发布十五期;发挥专业特长,参与科普志愿服务,制作《抗疫指南合集》;参与“云帮扶授课”“爱心云托班”等线上陪伴服务,为居家或隔离的抗疫一线人员子女提供“一对一”辅导。
级护理学院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朱涵菁自3月18日晚至今,一直投入社区一线抗疫志愿者活动中,她不仅帮着挑起社区核酸采样任务,还成为了整个小区的“家庭医生”,抽血、更换导尿管、止血包扎、输液、拆线、皮疹上药、抗原发放回收、代配药等累计为居民上门服务40余次。此外,她还主动揽下了不便下楼的特殊困难人群和所有封控楼栋的上门核酸采样任务。
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儿科方向的赵鎏丹出于党员的先锋意医院急诊的流调志愿者和宿舍的楼层长。从书本前走到抗疫一线,课余时间的她拥有多重身份:是“配送员”,将所有物资发放到每个房间门口;是“信息员”,手机24小时开机,及时回复消息,并逐户上门进行人员筛查,掌握人员情况;是“守门员”,在医院急诊门口值岗,对人员做好流行病学筛查并做好信息登记;是“引导员”,提醒同学们提前做好健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