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保定地医院
麻麻
孩子他爸,我这一阵怎么摸着咱家宝宝身上的肉这么硬啊?也不爱踢着玩了。
粑粑
孩子他妈,没事!小孩儿肉结实有劲儿!
麻麻
孩子他爸,宝宝感觉越来越不对劲了,现在都快九个月了还坐不住,还特别爱哭,医院看看吧!
粑粑
有那么严重吗?行,医院看看也落个放心。
小两口急急忙忙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说:“你家孩子属肌张力偏高,运动发育迟缓,需要密切观察并且进行早期康复干预。”一下子,两位家长都呆住了:“什么?我家孩子真的病了?”
▲网络配图
在许多家庭里都出现过类似上面的对话。随着小宝宝一天天的长大,很多细心的家长发现宝宝的肢体出现了一些变化:原本柔软的小嫩肉变得僵硬,甚至有些时候宝宝的胳膊会蜷缩抱在胸前,使劲拉都拉不开。有些家长会把其原因归结为小孩子的肉“瓷实”,认为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得健康强壮。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小孩子身体的一些变化可能预示着一些病变的发生,如果不及早发现的话可能会延误最佳的干预时机!
像上面这个家庭一样,在医生那里第一次听到了“肌张力”这个词的家长有许多。那么,肌张力到底是什么呢?它与孩子的生长发育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医院康复科的王朋医生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肌张力”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肌张力?
肌张力,简单的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且表现为多种形式。肌张力与脊髓牵张反射有关,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也就是说,想要维持正常的肌肉形状和运动,肌张力必须要在正常水平内。如果肌张力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宝宝的运动发育,使其落后于同龄孩子的正常水平。
为什么会出现肌张力异常?
我们人体完成肌肉的收缩、伸展等活动,是受神经支配的,而神经支配的最高中枢在大脑。因此,如果宝宝的大脑在分娩前后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损伤,累及了支配肢体运动的脑区或神经束时,就会出现所支配肌肉伸缩功能的受损,从而导致肌张力的改变,出现姿势和运动功能的异常。
▲网络配图
家长在家如何检查孩子肌张力问题?
1、抱起。通过抱起的手感,初步判定孩子肌张力情况。肌张力低,抱起时会感觉困难,如捞面条样的感觉,有下沉的感觉,孩子也容易从家长手中滑落。肌张力高,抱起时会有强直感和抵抗感,如抱棍棒的感觉。
2、触摸。家长可以通过用手触摸患儿上下肢的肌肉来感受肌肉组织的紧张度。若患儿肌肉张力低下,那么手感柔软、松弛,对手指的按压较少有抵抗。如肌肉张力正常,触摸时手感柔软适中,结实而富有弹性。如肌肉张力高,则手感紧张,对手指的按压有比较强的抵抗。
3、被动运动。保证孩子在放松状态下,一手握脚踝部位,一手握脚。脚从最远快速折返最近,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出现卡顿、异动的现象。这种卡顿、异动则为肌张力高。肌张力低,则会感觉沉重,无抵抗力。
4、姿势观察。超过3个月的正常婴儿,如把他放置于仰卧位,他会自然躺着,并不断地对抗重力进行运动,自如地保持一定体位和姿势。而肌张力低下的软瘫患儿,如被放置于仰卧位,上下肢常屈曲、外展,缺乏主动运动。肌张力亢进的痉挛患儿,若被放置于仰卧位,往往出现不对称的异常姿势,主动运动少,动作显得刻板。肌张力越高,主动运动就越少。原始反射就越强烈,姿势异常越严重。
Tips
注意:家长在检查过程中注意力度,防止给孩子造成伤害。检查一定是在孩子放松状态下进行!
肌张力高就是脑瘫吗?
经常有家长把“肌张力高”和“脑瘫”划等号。只要宝宝出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有时小手呈握拳姿势”,“总是爱使劲儿”等现象,家长就担心是不是肌张力高,是不是脑瘫,是不是给宝宝耽误了。其实家长不要过于紧张,肌张力高的确是脑性瘫痪的主要表现之一,但真正的“肌张力高”需要由专业医生经过详细诊断来明确,并不能仅通过个别的表现就确定。
比如,分娩前后的损伤有可能导致肌张力的改变。如果宝宝在分娩前后出现过一些高危因素,如早产、窒息等情况时,医生一定会仔细检查运动发育及肌张力有无异常,并给予家长相应的指导。而我们在门诊中经常遇到的,常常只是由于医生检查或其他原因导致宝宝情绪紧张、不能放松,或是宝宝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现象……等等这些情况,不一定是真正的“肌张力高”,家长更不要轻易担心“脑瘫”。
最后,特别提醒一点,肌张力异常的训练需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家长不要自行诊断,更不要盲目训练。如果不确定宝宝是否属于运动发育落后或担心其他问题,医院康复科进行检查和咨询。
康复科供稿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