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
《小别离》,近期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一开始被剧名吸引,看完后,对整部剧情的隐喻会心一笑。然后,发自内心地期待,可以有更多的父母看到这样一部以青春期亲子关系为主题的家庭剧;期待透过这样一部家庭剧,触动更多当下仍处于无明状态的焦虑父母。所以,决定写一篇文,说一说这部剧,理一理剧情的隐喻,也顺带分享给大家,可以帮助我们放下焦虑、勇于别离的“父母路线图”——P.E.T.父母效能训练教给我们的技巧和态度。
文/苏苏图/网络
和孩子别离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要经验的人生。这句话说出来,父母们似乎都能理解,但要放到具体的生活里,把这句话“做出来”,可没那么容易。
尤其是面对未成年的孩子,父母们有大把的理由忽视和淹没孩子的独立,而且,还是在爱的名义之下。
《小别离》讲述的就是3个15岁的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为了获取独立和尊重,和父母斗智斗勇的故事。
因为这三个孩子的年龄,正好处于未成年与即将成年的交界,一方面,父母们还把他们当手心里的宝贝精心呵护,一方面,他们的内心,却逐渐积攒了越来越多反叛的力量,因此,整部剧情节跌宕,冲突四起,却又十分写实。
剧中最大的一场冲突,发生在第六集。剧中主角,15岁女孩朵朵的妈妈,打扫房间时无意间发现了朵朵写小说的稿纸,顿时怒火中烧,准备好好教训一顿孩子。没想到,朵朵比父母更激动,斥责父母侵犯她的隐私,把他们赶出了房间,还朝妈妈大喊,让她别认她这个女儿。
冲突中,朵朵爸妈和朵朵之间,围绕“尊重”互相表达了强烈的情绪。在父母看来,朵朵这样的态度,是对他们的极大不尊重;而朵朵则“还击”:尊重?你们除了尊重分数,还会尊重什么?
巨大的冲突过后,剧中有一个场景触动了屏幕前的我。朵朵爸妈,被朵朵突然的爆发吓懵了,他们呆坐在沙发上,互相为对方擦着眼泪。黄磊饰演的朵朵爸爸哽咽着说:“从有朵朵,10多年,我一直觉得,每年过得都一样,从你二十多岁生孩子,抱她到以前那个房子,抱她到现在这个房子,抱她进来,抱她出去,我觉得每年都过得一样,怎么突然今年,什么都变了,这青春期也来得忒猛了。”
这青春期也来得忒猛了!一向还算比较能够理解和支持孩子各种需求的朵朵爸爸,尚且没有做好孩子长大,有更加强烈自我意识的准备,何况一直仍把朵朵当成需要保护、引导的孩子看待的朵朵妈妈。
而千千万万在屏幕前观看电视剧的其他父母们呢?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在P.E.T.里,托马斯·戈登教给父母们一套行之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当孩子遇到困扰,需要帮助时,父母给予积极倾听,协助孩子自己走出问题;当父母的需求被阻碍,有情绪困扰时,无伤害地发送面质性“我-信息”;当父母和孩子的需求发生冲突时,用一种互相尊重、双赢而非你赢我输的“第三法”解决冲突。
在这套沟通技巧背后,一个十分关键也十分不易的前提便是,为人父母需要具备这样的态度:相信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并愿意给予孩子充分自由去经历问题、解决问题。态度重于技巧,只有具备这样的态度,以上所有技巧才能发挥作用。
这样的态度,是为和孩子保持界限所做的准备,也是为终有一天孩子离开我们身边,我们能坦然面对别离,所做的准备。
而这样的态度,也绝非只是到了孩子即将成年才需要。相反,只有在孩子出生之后,从他/她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开始,我们便给予他/她独立于我们之外的空间和尊重,我们才能做到关心而不焦虑、协助而非介入,当别离到来的那一刻,我们才有足够的勇气别离。
也正因此,《P.E.T.父母效能训练》一书末尾,托马斯·戈登带领父母们共读了纪伯伦的诗歌《论孩子》:“你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巧的是,《小别离》中,当朵朵最终不顾妈妈反对,坚持决定出国时,在朵朵爷爷的介绍下,朵朵爸妈也一起共读了这首颠覆他们“三观”的诗歌,由此缓解了与孩子别离的焦虑。
和伴侣别离父母统一战线真的需要吗?
谎称学校补习,三人结伴去看明星演唱会;背着父母,找替身上校外补习班,自己参加跨年晚会节目编排;考试成绩不佳,悄悄修改分数,以求蒙混过关……除了上述第六集的重大冲突,《小别离》中,这样的小冲突剧情源源不断。
有趣的是,每次孩子和父母的冲突发生过后,总还有一场冲突紧随而至,那就是父母之间的冲突——有关父母统一战线。
这样的冲突,在三个孩子家庭都有,朵朵爸妈身上尤其集中。每次当朵朵考试成绩不好,或者占用学习时间做了和学习无关的事,心怀焦虑的朵朵妈妈,总会对朵朵严厉数落,而朵朵爸爸,则在一边打圆场,甚至背着朵朵妈妈,悄悄和朵朵“合谋”,如何偷偷请假出去游乐场玩,如何通过朋友的账号给朵朵支持,让她出外参加社会活动……
朵朵妈妈对朵朵爸爸的抱怨:为什么你总是和我唱反调?为什么你总是和我不在统一战线上?相信在万千普通家庭中都会存在。有时,是慈父严母,有时,则是严父慈母,父母两人对于孩子的教养态度,要保持一致,很难。
在P.E.T.中,托马斯·戈登鼓励父母们做真实的自己。因为每个人对孩子的接纳度都是不一样的,父母之间对于孩子的同一个行为,必然也会有不同的接纳度。认为父母必须保持统一战线,其实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首先,这会导致父母中的一方不得不隐藏他们的真实想法,去扮演一个虚假的角色;其次,那些被隐藏的真实想法,终究也都会通过不同方式得以呈现,比如,剧中多次出现的朵朵爸爸和朵朵背着朵朵妈妈逃学、游玩、筹划考雅思出国等等;第三,为了迎合“统一战线”的需求,夫妻中的一方需要在表面做出附和的态度,同时又常常说些软话打圆场,也就是中国传统做法“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而这些,在孩子眼里,其实只是“虚伪”。
于是问题来了。既然明知道统一战线没有现实性,效果也不见的好,为什么父母们依然乐此不疲?
我以为,原因有两个。
原因之一,父母们自己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如果父母不保持统一战线,他们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式去面对孩子、面对自己。
这种情况下,P.E.T.里的“我-信息”可以帮上大忙。比如,《小别离》中,朵朵因为备战中考患上了考试焦虑症,为了缓解孩子的焦虑,多一个选择,朵朵爸爸和朵朵背着朵朵妈妈报考托福准备出国,每天像打游击战一样偷偷上课,直到被发现,一场家庭战争因此爆发。
在这样的情境中,如果朵朵爸爸能够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和朵朵妈妈这样表达:“我看到朵朵因为中考压力患上焦虑症,吃不好、睡不好,真的觉得很心疼。我很想能找到一个方式,缓解朵朵的焦虑。出国考试压力相对比较小,和中考时间不冲突,朵朵也愿意尝试,我觉得是一个选择,我想让她试一试。”有了这样的坦诚沟通,即使朵朵妈妈仍然对出国持有不同意见,至少,到了事情的最后,不会让她有一种被背叛、被抛弃的感觉,而作为孩子的朵朵,也可以省去许多对妈妈的内疚和自责。
原因之二,在于父母们对于“失控”的恐惧所致。
如果父母没有保持统一战线,在同一件事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那么孩子无所适从怎么办?或者孩子趋利避害、为所欲为怎么办?而种种担心,其实根源依然在于,父母们不愿意相信,哪怕再小的孩子,也有辨别是非、解决问题的智慧(事实证明,孩子不会无所适从,一定会“趋利避害”,但趋利避害去寻求支持自己的资源,乃是生存的本能,就算孩子这么做了,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所以,夫妻一方会想用控制另一方的方式,保持一致性,从而对孩子施压,让孩子不至于“失控”。
夫妻之间的控制和反控制、依赖和反依赖,依托有关父母统一战线的冲突,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也因此,《小别离》剧中主题,和孩子的别离是第一层内涵,和伴侣的“别离”则是第二层内涵。
这份别离,其实也是一种界限的建立。很多中国式夫妻,会认为结婚后两人就是合体,你就我,我就是你,你要为我的需求和感受负责,难有界限。
即使在海清扮演的职场女强人——朵朵妈妈身上,这样界限不清的混沌状态也悄然发生。在朵朵出国留学的一年里,朵朵妈妈的事业进入低谷,朵朵爸爸的人生却依然精彩,在自我情绪得不到纾解、自我价值得不到认可的情况下,猜忌、隔阂、伤害,不设防地出现。最终,朵朵妈妈鼓起勇气,选择与丈夫分居“别离”,重新找回自信与自我负责的快乐,两人也重享了恋爱的甜蜜,再次走到了一起。
和过去别离面对童年伤痛,找回真正自己
当然,无论是和孩子的别离,还是和伴侣的别离,这其中,要经历的痛,一定是深入骨髓的。因为,父母害怕别离,只因自己还是孩子。这份痛,说到底,是自己内心被隐藏多年的童年伤痛,是自己要修习的人生功课。
《小别离》中,朵朵妈妈和朵朵爸爸的对话里,多次出现朵朵妈妈提及自己的身世——父母在她十几岁的时候遇车祸双双离世,而今,在她看来,这个世界上唯一和她有血缘关系的,就是自己的女儿朵朵。因此,她怎么能不重视朵朵?怎么能够忍受孩子这么小就离开自己,到美国读书?
剧中,往往在和朵朵发生冲突过后,朵朵妈妈经常对朵朵说的,是这样一句话:“朵朵,妈妈爱你,妈妈真的非常非常爱你。”
这样一句话,听起来感人肺腑,仔细感受,却是沉重无比。
所幸,她遇到了一个懂她的伴侣。在他们一起读诗歌《论孩子》的最后,朵朵爸爸双手环抱她,对她轻声说:“无论朵朵去到哪里,老公都会一直陪着你。”而在她决定离开家,重新寻找自己时,这个深爱她的男人更是默默给予她支持,坚持守候到最后一刻。
伴侣的爱,就像已然逝去的父母的爱,温暖着朵朵妈妈的内在小孩,帮助这个无助的小孩,成长为可以为自己负责的成人。继而,她也便重获面对别离的勇气。而当她有了这份勇气,戏剧性的一幕也出现了,当年坚持出国留学的朵朵,在回国签售畅销小说时向父母表白,她还是更爱方块字的环境以及生她养她的这块土地,因此,她决定回国继续读高中。
最终,朵朵回到了中国,朵朵妈妈重回事业顶峰,朵朵爸爸也做回了他最擅长也最热爱的眼科医生,《小别离》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生活不是电视剧,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别离,大至生死,小至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未必都能峰回路转。
只是,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勇气面对别离,别离的境界,也便不再凄凄切切,而是清明喜悦。
近期活动重磅推荐!!!
◎10月21-23日嘉佳非盈利P.E.T.工作坊
共修真实高效父母
家平衡非盈利P.E.T.工作坊(10月厦门)
报名请联系嘉佳或苏苏
P.E.T.简介P.E.T.父母效能训练全称ParentEffectivenessTraining是由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Dr.ThomasGordon)于年创立的父母教育课程《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的源头比尔·盖茨父母的“育儿宝典”也是全球最早的亲子沟通课程全球性的顶尖教育品牌苏苏嘉佳○P.E.T.美国总部GTI认证讲师准讲师○家平衡创始人,P.E.T.及无条件养育践行者和传播者○苏苏,一个对生活充满感性的记者妈妈过去12年间,专注社会、政经、文化、教育等领域深度报道,为人母后,从“外观”转向“内观”,经由P.E.T.,找回开放自己、联结他人的真实力量○嘉佳,一个对生命充满好奇的OL妈妈坚定的母乳喂养践行者,遇见P.E.T.后,始终坚持体验和分享更为积极健康的亲子沟通方式,传播新养育模式带来的快乐能量○跟随安心修习P.E.T.精髓,在完形心理及萨提亚模式中自我成长○年3月以来,带领40多场P.E.T.读书会、沙龙及公益分享家平衡父母成长共同体厦门首个传播P.E.T.及无条件养育理念的团体“共读”“共修”公益平台长期开办P.E.T.读书会、沙龙及亲子互动原创+深度编辑,分享育儿新知建立父母互相倾听小组邀请资深P.E.T.导师授课扫码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昆明治疗儿童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