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作者:吉米的妈妈
来源:三个妈妈六个娃(ID:pkumum)
1是什么让一些人逆着人流而上?
我前两天看到一张照片。
照片里的医生后背都湿透了,是刚刚从手术台下来,被人拍到的。
看到照片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人背影实在眼熟。
医院工作的表姐:这是姐夫吧?
她说是。
她说:这没什么,从心脏导管室随便出来一个大夫,衣服都是湿的。全神贯注,一站站好几个小时,都和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我说你们两个保重,这个春节有点儿不一般,肯定特别辛苦。
过了一会儿,她回我:
其实我们不怕苦,有一个成语叫责无旁贷。你看看我刚刚发的朋友圈,那只是我其中一个同事,我周围的大夫都是这样的。
我点开来看,突然觉得鼻子有点儿发酸。
“主动请缨这种事我不会干了,因为我有了孩子。”
“但是如果要求上,轮到我的,我会义不容辞。”
医生也是妈妈,是女儿,是普通人,也会怕。
但就是这个叫“习惯”,叫“责任”的东西,让他们有胆子逆着人流走进感染区。
没等我感慨,表姐接着说:
我知道她说的是什么。
这个数九寒天,对于医生,前有武汉肺炎,后有防不胜防的砍刀。
2
武汉流感我们能躲在家里,他们不能
往年到了这个日子口儿,大家除了准备过年就啥都不想了。
而这个春节,一切的风平浪静,所有过年前该有的气氛,在1月19号那天突然有点儿不一样了。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上了热搜,紧接着,疫情向其他省市蔓延,人人自危。
这个新闻里看到的陌生的病毒,就这样突然的,迅速的,出现在我们身边了。
一夜之间,手机不停推送新型肺炎的最新情况,因为会人传人,大家难免恐慌,很多药店的口罩都卖光了。
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封城。
对于普通人来说,和亲人窝在家里,尽量少出门,少去人多的地方,勤洗手,出门带口罩,是目前来说最有效的防护措施。
可是有一群人,他们不仅不能躲,还要深入感染区。
为了抗击病毒,在明知道很多同行已经被感染的情况下,他们依然签下生死状,奔赴前线;
他们知道这一去,可能意味着生死难料。
但是,还是义无反顾。
吴小艳医生已经踏上了回乡的路,但是又折返。
年轻的大夫主动请缨,有需要就叫我,加班没问题,就是别让妈妈知道,不想让她担心。
但是妈妈怎么可能不担心呢?所有医生都是妈妈的孩子。
一位武汉的哥说自己载了医院,这个姑娘主动请缨到救护前线。
面对妈妈无数个电话的劝说,姑娘意志坚定地说:没事没事。
说着说着,的哥哭了。
还有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亲自披挂上阵,坐镇指导这次“武汉战役”。
一边劝大家“能不去武汉就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义无反顾踏上前往武汉的列车。
春运的列车,只能买到站票,他就在高铁的餐车上投入工作,累了就眯一会儿。
钟南山院士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却在疫情出现的时候,再一次冲在了第一线。
上一次,是抗击非典。
还记得当年的SARS有多严重吗?
从年11月16日出现第一例患者,到11月30日出现第一例超级传播者,随后疫情不断扩散。
疫情持续4个月,年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发出了紧急警报,呼吁大家不要到中国旅行。
很多人逃离北京,学校停课,工厂停产。
疫情持续7个月,年6月,为了救治非典病人医院,最后18名患者出院。
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在长达半年时间内,非典最终造成全球人感染,人死亡。
中国境内,包含香港和台湾,死亡人,其中,三分之一为医护人员。
只北京一城,医疗人员感染例,死亡例。幸存下来的那些,大部分患有非典后遗症,生活依旧痛苦。
这些情况,没有人比作为同行的医护人员,了解得更多。但面对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他们还是冲上了一线。
“虽知前路凶险,我辈依然向前。”
医生奋战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有时候真就忘了自己的生死。
但令人心寒的,是病毒可怕,人心更甚。
3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别让医者寒了心
1月20日大寒。
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像往常一样,周一下午出特需门诊。
但是毫无征兆的,两点多的时候,一名崔姓男子抽出菜刀一路追砍,从7楼追砍到6楼。
陶勇双手和头部多处被砍伤,左手、前臂肌腱断裂。随后,伤势严重的陶勇被紧急安排手术治疗。
全国最好的神经科医生赶来给他做手术,希望能保住陶勇手部和前臂的神经。
所有人都知道,外科医生的手对于他的职业生涯意味着什么。
不想放网上流传的那个伤口照,太残忍。看看这些血迹吧,足以证明凶手的丧心病狂。
所以人都觉得,太可惜了!
陶勇医生是81年生人,97级北大医学院,16岁就上大学了。他博士毕业后,在德国访学一年,如今39岁的他,医院主任医生、博士生导师、教授,发表了57篇SCI论文。
数年如一日寒窗苦读,过五关斩六将,做实验,做科研,每天接诊一个又一个病人,累到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一台手术动辄要站立十几个小时,费心救治的病人却向他举起了刀。
21号上午,陶医生人醒了。
但是手的情况并不乐观。
而砍杀他的人,崔某,曾经是陶医生的病人。砍他的理由是治疗效果没有达到他的预期。
12月24日,北京民航总院副主任医师杨文医生惨遭患者家属杀害,也是因为家属觉得杨文医生对他们90多岁的老母亲救治效果不太好,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
预期是一个太可怕的东西了,如果你认为无论什么病,医生看完就不疼不痒,完全好了,你应该去拜神,而不是看医生。
医生也许是最接近神的职业,但他们真的不是神!
陶医生被砍的这一天,距离北京民航总院杨文医生被杀仅仅27天,距离杀死杨文医生的患者家属孙文斌被判处死刑仅仅4天。
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一个顶尖医生外科生涯的结束,最倒霉的其实是病人。
陶勇医生受伤后,后面预约挂号的还有名病人。
4
如果孩子有当医生的梦想
当妈的,我们敢吗
陶勇医生曾经在一次演讲时说,儿时妈妈的眼疾让自己印象很深,尤其是医生为妈妈医治的场景很难忘。
也许和这样的经历有关,他自己也成为了眼科医生,为病人缓解痛苦。不知道如今的他,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医生曾经是何等让人羡慕的职业。
以前我孩子说我想当医生,我这当妈的会说:好样的,救死扶伤!
现在我该说什么:别,妈怕你被人砍伤?
他如果坚持,我就建议他当兽医。
兽医诊治的永远是畜生,人医诊治的有时候连畜生都不如!
但是医生总是比我格局高的。
这两天网上流传了一张照片。当时崔某砍杀陶医生时,眼科的杨大夫冲上去夺刀,也被砍伤了。但是第二天他就上班了。
听他同事说,这哥们是一北京小爷,敞亮,节前病人多,觉得自己可以,就来了。
而且,这不是他第一次夺刀了。
外科大夫的手都金贵着呢,让他们好好的给老百姓做手术吧。
31个省市都发现了武汉肺炎病例,别再让拿命在拼的医护人员们寒心了。
愿武汉战役,我们能赢,所有人平安!
武汉肺炎感染者的数字还在不断上升,大家的心情都很差,紧张,恐慌。唯一让我们觉得有一丝丝欣慰的消息,是昨天伤害陶勇医生的崔某以故意杀人罪被抓了,希望严判。
现在我们能为医生,也为自己做点儿什么呢?起码有这几件事:
1.“不惧生死,不计报酬”不应该是社会对医生的要求。
谁都怕死,敢往前走是因为专业和职业。不计报酬更不应该。我强烈呼吁,给这些战斗在一线的医生最高的津贴,他们值得!
2.别神化医生。
他们从事的是医生这个职业,需要尽职尽责,但是太多意义的赋予,会让一些人觉得“我来了,你就得给我把病治好了”,这不利于处理医患关系。医生不是神仙。
3.我们少生病,就是给医生减负。所以这段时间老老实实家待着,没事儿别到处乱跑。
如果一定得出去,那么选择自驾>飞机>高铁>大巴,戴医用口罩或者N95
5.进门立刻洗手,换衣服,立刻!
和家里死活不带口罩的老人说,“吉人自有天相”这样的屁话不要信,请用口罩保护自己!
-END-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作者简介:三个妈妈六个娃(pkumum),三个北大妈妈,六个孩子的日常。育儿路上我们跟你一起吐槽、一起学习、一起越变越好。每天晚上,孩子睡了,世界静了,叨叨当妈那些事。
欢迎投稿,邮箱:tg
yrbaby.cn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