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西医病名,但却是常见的小儿疾病,在中医儿科的范畴,则是属于“腹痛”。很多时候,在临床中,也会将其编入“积食”。
第一次接触此病,已经是2009年的时候,当时与我的儿科启蒙老师——马君蓉教授一起上门诊。一周时间,3天上门诊,每天都能见到2到3个患有此病的小儿。那时,老师也是使用中医治疗,一般疗程是1到2周吧。
后来,我自己也出门诊,再加上医院外的医馆坐诊,接触此病也多起来,逐渐对其有系统的认识与治疗方案。
今天,本来想讲纯中医的,但是,发觉一些西医的东西也有些趣味,对了解“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帮助,所以也参入其中,西为中用吧。
一、病名认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者继发于肠系膜淋巴结急性炎症。其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候伴腹泻或者便秘。
1、西医认识:A、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肠系膜淋巴结急性炎症首先,看看肠系膜淋巴结。
人体,有个免疫系统,其中分为中枢与周围两部分。但是,小儿的发育特点就决定了小儿的免疫生理问题,一般来讲,在12岁之前,小儿的免疫是以周围免疫系统为主: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其中淋巴结、扁桃体又是重中之重。
淋巴系统中的淋巴结,最有用的就是鼻腔部淋巴结以及肠系膜淋巴结。如果加上扁桃体,则是小儿免疫的三大关卡。
关卡,也可以谓之关节(并非骨头之类啊),是关键之处的意思,用中医的说法,则是正气聚集的地方。
在临床上,我经常讲,六淫等外邪致病,必定经过两关:鼻、咽喉,若是再深入,就是腹部。也就是由表入里。
鼻部,是淋巴结群所在,咽喉,则是扁桃体所在;腹部,就是肠系膜淋巴结炎。所以,在碰到有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的小儿(家长)或成人,或者碰到慢性扁桃体炎的小儿,如果家长或者成人问:需要手术吗?我会肯定回单:不需要。一是因为手术也无法改变患者目前情况,有可能存在明显的手术后遗症(因为临床经常碰到,术后更难治疗);二是手术之后,或者切除扁桃体,小儿更容易犯病(因为没有关卡,病邪能长驱直入)。
还有一点,临床上,对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不要简单看做感冒,因为呼吸道,都是一条线的,从鼻腔到肺泡,所以,小儿一感冒,首先是鼻(鼻塞、流涕、喷嚏之类),如果此关失守,则是咽喉(咽痛、咽痒、咽干之类),如果咽喉失守,就是气管、肺之类,此时则是咳嗽、甚至气喘。所以,从一个感冒消失,到咳嗽的出现,并不是感冒好了而出现新的病(支气管炎、肺炎),反而是病加重了。此类情况,发生于免疫低下的人,用中医来讲,就是此类患者的正气不足,说白了就是中气不足。
那么,疾病转入,变成肺炎之类,若是治疗好了,就痊愈了吗?不一定,有一部分小儿,再往里深入,出现腹痛之类,这个往往就是肠系膜淋巴结炎。当然,也有一部分小儿是在感冒,或者咳嗽的时候,同时发生腹痛的。也会有一部分小儿不会发生。关键就看体质强弱,体质弱多有变化(病入腹中)
B、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候伴腹泻或者便秘。发热:小儿此时很少高热,往往就是低热状态。这个与积食发热类似。但是,不是所有小儿都有。
腹痛,这个症状有点意思。有的小儿会突然大喊大叫,说腹部很痛(剧痛),结果,你给他揉一下,小孩顿时活泼乱跳,就好像没事发生一样。也有的小孩是隐隐作痛,也是揉一下就正常了。这个疼痛,多数没有发作的时间规律可言,一般都是静态或者吃饭的时候有发作。还有,腹痛,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症状。
呕吐,此病的小儿,很少见到严重的呕吐,一般都是吃饭的时候出现呕吐比较多见。其最常见的状态,就是有呕吐的趋势,但是没有吐,就是一种呃逆、嗳气的。
也有一些小儿,没有此症状。腹泻或者便秘,不会严重腹泻,就是一天2次左右的大便,不成形。但是,便秘的却是很多,一问之下,小儿经常便秘,2到3天一次,甚至一周一次都有可能。或者一天一次,但是大便干。
2、中医认识:A、病因病机患儿因正气不足,常感外邪,邪气入里,留滞中焦,津血凝滞,不通则痛。第一点:患儿正气不足。此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关键在于脾胃。脾胃弱,则津血虚,在表,是不能卫外;在里,不能驱邪。(胃强脾弱,也是气血虚,能吃,却不能吸收,没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当然,也有先天不足的小儿,因为肾元不足,不能化阳气,就不能运转中焦生气血。
第二点:常感外邪。此是外因,也就是诱发因素。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导火索,引爆疾病的因素。这里面的外邪,指的是六淫,更是风寒湿三邪,没有此三邪,不足以成外感。
一般来讲,一次感冒,基本不外发生此病;一定是经常感冒,不断有外邪侵袭,机体不能清除导致。
结合之前的“患儿正气不足”,则是一拍即合。所以,经常感冒和正气不足,是互为因果的。缺一不可。
第三点:邪气入里。正气不足,三关不能内守,失去抵御,外邪就会长驱直入。在此,啰嗦一句:正气不足,在人体,都是从远端到近端的变化,就是先鼻部正气不足,然后咽部,接下来是肺部,最后中焦,最后就是下焦。如果从关节来说,就是指掌关节,然后腕关节、肘关节,最后肩部。这也是外邪入体的路线。
邪气入里,当然是由表入里。在三阴三阳中,表就是太阳病,因为太阳病本质就是表病,里,就是里病,在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状态,多是少阳病,或者太阴病。
第四点:留滞中焦。也就是说,外邪(特别是风寒湿)入里之后,因为正气不足,加上反复外感,就无法排出来,反而留滞中焦。这里面,中焦指的是腹部,以肚脐为中心。
第五点:津血凝滞。这个是中焦的病理变化,或者说是里病的病理变化。津液凝聚,则是水湿痰饮;营血凝聚,就是瘀血。
其实,西医的病理学,就是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所以,中西医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上面,是不谋而合的。治愈西医治疗,则是不敢苟同。
B、中医病理状态因为患儿正气不足引起外邪留滞,最后导致津血凝滞,不通则痛。所以,本病的病理邪气就有:湿邪(严重者就是水饮)、瘀血、风寒。因为这些都是实性邪气,容易“郁而化热”,所以,此种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郁热在体内。
还有,患儿的体质是不足的,所以此时小儿是虚实夹杂的状态,虚在中焦,在脾胃,在津血。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患儿郁热轻微,往往都是忽略不计,此时多是太阴病;若是热证明显,则是少阳病。
因为有津血的不足,血虚血痹,则是出现少阴病的状态。那么,此病在三阴三阳中,则是与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相关。
其实,《伤寒论》早就言明:例如:太阴病的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结硬。”,这里的“时腹自痛”就是,因为寒饮导致。更直接一点:(宋版)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C、临证表现:腹痛为主,有恶心,或者便秘。腹痛喜温喜按。腹诊:腹部柔软,基本没有抵触感。但是,有的小儿可以摸到肿大的淋巴结。因为虚寒为主,才会喜温喜按;因为有风邪留滞,所以突发,而且有的时候痛处不固定。不管怎样,都是以肚脐周围为主。
二、诊断依据:1、腹痛,喜温喜按,以肚脐周围为中心。若有若无。2、经常外感(容易感冒)3、伴随症状:恶心、大便干结,或者轻微腹泻4、西医手段:腹部B超。5、鉴别诊断:胃痛:因为小儿生长发育未完全,所以胃脘部在肚脐上方。所以此时需要鉴别。胃痛会有明显的经常的呕吐症状。用手按压往往有疼痛加重。还有,小儿胃痛,多数与饮食有关,家长多给小儿吃垃圾食品、零食、饮食等问题。
三、治疗对于此病治疗,西医没有什么手段,一般来讲不是抗生素就是输液,而且收效不明显。临床主张中医治疗,现在介绍一下:1、汤剂治疗:辨证论治。其治疗的疗程一般是两个周,当然,有的患儿服药后,几天或者一周就治疗,但是需要巩固,最好调理体质,因为此类疾病的小儿虚。(因为时间关系,不讲病案了)
A、少阳病:特点:舌尖片红,苔少津液、微黄方证:小前胡汤。若是出现大便干结,或者便秘,可先用大前胡汤。用一两天后,再改成小前胡汤
B、太阴病:特点:面色青白、手足凉、舌质淡(淡白或者淡红)、苔白、脉象弱而迟。方证:外台茯苓饮,或者厚朴理中汤。
C、少阴病:特点:面黄肌肉、皮肤松散、舌质淡、脉弱方证:桂枝加黄芪汤,或者人参黄芪汤若是出现手足心热、夜睡不安,是少阴津血不足合并阳明虚热,可用当归建中汤。
D、阳明病:此证候,很少出现,但是不代表不会有,临床很少见到而已。特点:口唇干红、口干饮水多、口臭明显、小便很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方证:大黄黄连泻心汤(大便干结也可以用)若是有腹胀明显,可以用厚朴栀子豉汤。当然,临床证候很多都是相互夹杂,也有用到干姜芩连人参汤、半夏泻心汤一类的方子。关键在于辨证,衡量寒热情况。如果确实拿不准,请就诊。
2、敷贴疗法:A、粗青盐、干姜、当归等份,打成粉末,炒热,外熨腹部。一天一到两次,一次15分钟。B、用附子理中丸外敷肚脐,适用于寒证。若是热证明显(阳明病),禁用。当然,还有外敷足心也行,涌泉穴也可以。选用的药物也可以是吴茱萸粉末,或者没有酒精成分的藿香正气口服液。
3、艾灸疗法:最直接的就是艾灸肚脐,一次15分钟左右。如果是热证(阳明病),可以用温和的灸法(就是火力不强,有温暖感就行了)
4、按摩疗法:A、分推阴阳B、揉腹:顺时针。大小鱼际均匀发力。C、太极按摩:注意平时练气,若不然效果不好。还有,如果你是寒性体质,请不要给小儿做。
5、针刺疗法:A、万能穴位:足三里穴,男左女右。B、下巨虚穴如果你不会扎针,怎么办?绝对不是凉拌,是有办法啊就是以指代针,就像独孤求败一样,不要执着于物。用大拇指来替代针,对准穴位,用力按压,让小儿有疼痛感为主,固定不要放松,停留半分钟,然后反复如此。一般来讲,以指代针,也需要手上最好有功夫啊。顺便讲一下,练气法很简单,不会像什么气功一样神奇之类,就是静坐吐纳而已。只要你坚持,过段时间,你就能用意念引气到手,手是很温润的。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颐生科技羊爸爸了解更多认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西医病名,但却是常见的小儿疾病,在中医儿科的范畴,则是属于“腹痛”。很多时候,在临床中,也会将其编入“积食”。
第一次接触此病,已经是2009年的时候,当时与我的儿科启蒙老师——马君蓉教授一起上门诊。一周时间,3天上门诊,每天都能见到2到3个患有此病的小儿。那时,老师也是使用中医治疗,一般疗程是1到2周吧。
后来,我自己也出门诊,再加上医院外的医馆坐诊,接触此病也多起来,逐渐对其有系统的认识与治疗方案。
今天,本来想讲纯中医的,但是,发觉一些西医的东西也有些趣味,对了解“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帮助,所以也参入其中,西为中用吧。
一、病名认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者继发于肠系膜淋巴结急性炎症。其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候伴腹泻或者便秘。
1、西医认识:A、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肠系膜淋巴结急性炎症首先,看看肠系膜淋巴结。
人体,有个免疫系统,其中分为中枢与周围两部分。但是,小儿的发育特点就决定了小儿的免疫生理问题,一般来讲,在12岁之前,小儿的免疫是以周围免疫系统为主: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其中淋巴结、扁桃体又是重中之重。
淋巴系统中的淋巴结,最有用的就是鼻腔部淋巴结以及肠系膜淋巴结。如果加上扁桃体,则是小儿免疫的三大关卡。
关卡,也可以谓之关节(并非骨头之类啊),是关键之处的意思,用中医的说法,则是正气聚集的地方。
在临床上,我经常讲,六淫等外邪致病,必定经过两关:鼻、咽喉,若是再深入,就是腹部。也就是由表入里。
鼻部,是淋巴结群所在,咽喉,则是扁桃体所在;腹部,就是肠系膜淋巴结炎。所以,在碰到有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的小儿(家长)或成人,或者碰到慢性扁桃体炎的小儿,如果家长或者成人问:需要手术吗?我会肯定回单:不需要。一是因为手术也无法改变患者目前情况,有可能存在明显的手术后遗症(因为临床经常碰到,术后更难治疗);二是手术之后,或者切除扁桃体,小儿更容易犯病(因为没有关卡,病邪能长驱直入)。
还有一点,临床上,对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不要简单看做感冒,因为呼吸道,都是一条线的,从鼻腔到肺泡,所以,小儿一感冒,首先是鼻(鼻塞、流涕、喷嚏之类),如果此关失守,则是咽喉(咽痛、咽痒、咽干之类),如果咽喉失守,就是气管、肺之类,此时则是咳嗽、甚至气喘。所以,从一个感冒消失,到咳嗽的出现,并不是感冒好了而出现新的病(支气管炎、肺炎),反而是病加重了。此类情况,发生于免疫低下的人,用中医来讲,就是此类患者的正气不足,说白了就是中气不足。
那么,疾病转入,变成肺炎之类,若是治疗好了,就痊愈了吗?不一定,有一部分小儿,再往里深入,出现腹痛之类,这个往往就是肠系膜淋巴结炎。当然,也有一部分小儿是在感冒,或者咳嗽的时候,同时发生腹痛的。也会有一部分小儿不会发生。关键就看体质强弱,体质弱多有变化(病入腹中)
B、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候伴腹泻或者便秘。发热:小儿此时很少高热,往往就是低热状态。这个与积食发热类似。但是,不是所有小儿都有。
腹痛,这个症状有点意思。有的小儿会突然大喊大叫,说腹部很痛(剧痛),结果,你给他揉一下,小孩顿时活泼乱跳,就好像没事发生一样。也有的小孩是隐隐作痛,也是揉一下就正常了。这个疼痛,多数没有发作的时间规律可言,一般都是静态或者吃饭的时候有发作。还有,腹痛,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症状。
呕吐,此病的小儿,很少见到严重的呕吐,一般都是吃饭的时候出现呕吐比较多见。其最常见的状态,就是有呕吐的趋势,但是没有吐,就是一种呃逆、嗳气的。
也有一些小儿,没有此症状。腹泻或者便秘,不会严重腹泻,就是一天2次左右的大便,不成形。但是,便秘的却是很多,一问之下,小儿经常便秘,2到3天一次,甚至一周一次都有可能。或者一天一次,但是大便干。
2、中医认识:A、病因病机患儿因正气不足,常感外邪,邪气入里,留滞中焦,津血凝滞,不通则痛。第一点:患儿正气不足。此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关键在于脾胃。脾胃弱,则津血虚,在表,是不能卫外;在里,不能驱邪。(胃强脾弱,也是气血虚,能吃,却不能吸收,没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当然,也有先天不足的小儿,因为肾元不足,不能化阳气,就不能运转中焦生气血。
第二点:常感外邪。此是外因,也就是诱发因素。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导火索,引爆疾病的因素。这里面的外邪,指的是六淫,更是风寒湿三邪,没有此三邪,不足以成外感。
一般来讲,一次感冒,基本不外发生此病;一定是经常感冒,不断有外邪侵袭,机体不能清除导致。
结合之前的“患儿正气不足”,则是一拍即合。所以,经常感冒和正气不足,是互为因果的。缺一不可。
第三点:邪气入里。正气不足,三关不能内守,失去抵御,外邪就会长驱直入。在此,啰嗦一句:正气不足,在人体,都是从远端到近端的变化,就是先鼻部正气不足,然后咽部,接下来是肺部,最后中焦,最后就是下焦。如果从关节来说,就是指掌关节,然后腕关节、肘关节,最后肩部。这也是外邪入体的路线。
邪气入里,当然是由表入里。在三阴三阳中,表就是太阳病,因为太阳病本质就是表病,里,就是里病,在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状态,多是少阳病,或者太阴病。
第四点:留滞中焦。也就是说,外邪(特别是风寒湿)入里之后,因为正气不足,加上反复外感,就无法排出来,反而留滞中焦。这里面,中焦指的是腹部,以肚脐为中心。
第五点:津血凝滞。这个是中焦的病理变化,或者说是里病的病理变化。津液凝聚,则是水湿痰饮;营血凝聚,就是瘀血。
其实,西医的病理学,就是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所以,中西医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上面,是不谋而合的。治愈西医治疗,则是不敢苟同。
B、中医病理状态因为患儿正气不足引起外邪留滞,最后导致津血凝滞,不通则痛。所以,本病的病理邪气就有:湿邪(严重者就是水饮)、瘀血、风寒。因为这些都是实性邪气,容易“郁而化热”,所以,此种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郁热在体内。
还有,患儿的体质是不足的,所以此时小儿是虚实夹杂的状态,虚在中焦,在脾胃,在津血。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患儿郁热轻微,往往都是忽略不计,此时多是太阴病;若是热证明显,则是少阳病。
因为有津血的不足,血虚血痹,则是出现少阴病的状态。那么,此病在三阴三阳中,则是与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相关。
其实,《伤寒论》早就言明:例如:太阴病的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结硬。”,这里的“时腹自痛”就是,因为寒饮导致。更直接一点:(宋版)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C、临证表现:腹痛为主,有恶心,或者便秘。腹痛喜温喜按。腹诊:腹部柔软,基本没有抵触感。但是,有的小儿可以摸到肿大的淋巴结。因为虚寒为主,才会喜温喜按;因为有风邪留滞,所以突发,而且有的时候痛处不固定。不管怎样,都是以肚脐周围为主。
二、诊断依据:1、腹痛,喜温喜按,以肚脐周围为中心。若有若无。2、经常外感(容易感冒)3、伴随症状:恶心、大便干结,或者轻微腹泻4、西医手段:腹部B超。5、鉴别诊断:胃痛:因为小儿生长发育未完全,所以胃脘部在肚脐上方。所以此时需要鉴别。胃痛会有明显的经常的呕吐症状。用手按压往往有疼痛加重。还有,小儿胃痛,多数与饮食有关,家长多给小儿吃垃圾食品、零食、饮食等问题。
三、治疗对于此病治疗,西医没有什么手段,一般来讲不是抗生素就是输液,而且收效不明显。临床主张中医治疗,现在介绍一下:1、汤剂治疗:辨证论治。其治疗的疗程一般是两个周,当然,有的患儿服药后,几天或者一周就治疗,但是需要巩固,最好调理体质,因为此类疾病的小儿虚。(因为时间关系,不讲病案了)
A、少阳病:特点:舌尖片红,苔少津液、微黄方证:小前胡汤。若是出现大便干结,或者便秘,可先用大前胡汤。用一两天后,再改成小前胡汤
B、太阴病:特点:面色青白、手足凉、舌质淡(淡白或者淡红)、苔白、脉象弱而迟。方证:外台茯苓饮,或者厚朴理中汤。
C、少阴病:特点:面黄肌肉、皮肤松散、舌质淡、脉弱方证:桂枝加黄芪汤,或者人参黄芪汤若是出现手足心热、夜睡不安,是少阴津血不足合并阳明虚热,可用当归建中汤。
D、阳明病:此证候,很少出现,但是不代表不会有,临床很少见到而已。特点:口唇干红、口干饮水多、口臭明显、小便很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方证:大黄黄连泻心汤(大便干结也可以用)若是有腹胀明显,可以用厚朴栀子豉汤。当然,临床证候很多都是相互夹杂,也有用到干姜芩连人参汤、半夏泻心汤一类的方子。关键在于辨证,衡量寒热情况。如果确实拿不准,请就诊。
2、敷贴疗法:A、粗青盐、干姜、当归等份,打成粉末,炒热,外熨腹部。一天一到两次,一次15分钟。B、用附子理中丸外敷肚脐,适用于寒证。若是热证明显(阳明病),禁用。当然,还有外敷足心也行,涌泉穴也可以。选用的药物也可以是吴茱萸粉末,或者没有酒精成分的藿香正气口服液。
3、艾灸疗法:最直接的就是艾灸肚脐,一次15分钟左右。如果是热证(阳明病),可以用温和的灸法(就是火力不强,有温暖感就行了)
4、按摩疗法:A、分推阴阳B、揉腹:顺时针。大小鱼际均匀发力。C、太极按摩:注意平时练气,若不然效果不好。还有,如果你是寒性体质,请不要给小儿做。
5、针刺疗法:A、万能穴位:足三里穴,男左女右。B、下巨虚穴如果你不会扎针,怎么办?绝对不是凉拌,是有办法啊就是以指代针,就像独孤求败一样,不要执着于物。用大拇指来替代针,对准穴位,用力按压,让小儿有疼痛感为主,固定不要放松,停留半分钟,然后反复如此。一般来讲,以指代针,也需要手上最好有功夫啊。顺便讲一下,练气法很简单,不会像什么气功一样神奇之类,就是静坐吐纳而已。只要你坚持,过段时间,你就能用意念引气到手,手是很温润的。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颐生科技羊爸爸了解更多认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感谢您关注爱迦佑儿童推拿,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爱迦佑祝您生活轻松,享受快乐!点击右上角查看历史信息有海量精彩等您开启!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蓝字“爱迦佑儿童推拿”快速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关注QQ:4001582233
【更多资讯】打开:爱迦佑儿童推拿公众平台,点击右上角查看历史消息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西医病名,但却是常见的小儿疾病,在中医儿科的范畴,则是属于“腹痛”。很多时候,在临床中,也会将其编入“积食”。
一、病名认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者继发于肠系膜淋巴结急性炎症。其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候伴腹泻或者便秘。
1、西医认识:首先,看看肠系膜淋巴结。
人体,有个免疫系统,其中分为中枢与周围两部分。但是,小儿的发育特点就决定了小儿的免疫生理问题,一般来讲,在12岁之前,小儿的免疫是以周围免疫系统为主: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其中淋巴结、扁桃体又是重中之重。
淋巴系统中的淋巴结,最有用的就是鼻腔部淋巴结以及肠系膜淋巴结。如果加上扁桃体,则是小儿免疫的三大关卡。
鼻部,是淋巴结群所在,咽喉,则是扁桃体所在;腹部,就是肠系膜淋巴结炎。所以,在碰到有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的小儿(家长)或成人,或者碰到慢性扁桃体炎的小儿,如果家长或者成人问:需要手术吗?肯定回单:不需要。一是因为手术也无法改变患者目前情况,有可能存在明显的手术后遗症(因为临床经常碰到,术后更难治疗);二是手术之后,或者切除扁桃体,小儿更容易犯病(因为没有关卡,病邪能长驱直入)。
还有一点,临床上,对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不要简单看做感冒,因为呼吸道,都是一条线的,从鼻腔到肺泡,所以,小儿一感冒,首先是鼻(鼻塞、流涕、喷嚏之类),如果此关失守,则是咽喉(咽痛、咽痒、咽干之类),如果咽喉失守,就是气管、肺之类,此时则是咳嗽、甚至气喘。所以,从一个感冒消失,到咳嗽的出现,并不是感冒好了而出现新的病(支气管炎、肺炎),反而是病加重了。此类情况,发生于免疫低下的人,用中医来讲,就是此类患者的正气不足,说白了就是中气不足。
那么,疾病转入,变成肺炎之类,若是治疗好了,就痊愈了吗?不一定,有一部分小儿,再往里深入,出现腹痛之类,这个往往就是肠系膜淋巴结炎。当然,也有一部分小儿是在感冒,或者咳嗽的时候,同时发生腹痛的。也会有一部分小儿不会发生。关键就看体质强弱,体质弱多有变化(病入腹中)
B、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候伴腹泻或者便秘。发热:小儿此时很少高热,往往就是低热状态。这个与积食发热类似。但是,不是所有小儿都有。
腹痛,这个症状有点意思。有的小儿会突然大喊大叫,说腹部很痛(剧痛),结果,你给他揉一下,小孩顿时活泼乱跳,就好像没事发生一样。也有的小孩是隐隐作痛,也是揉一下就正常了。这个疼痛,多数没有发作的时间规律可言,一般都是静态或者吃饭的时候有发作。还有,腹痛,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症状。
呕吐,此病的小儿,很少见到严重的呕吐,一般都是吃饭的时候出现呕吐比较多见。其最常见的状态,就是有呕吐的趋势,但是没有吐,就是一种呃逆、嗳气的。
也有一些小儿,没有此症状。腹泻或者便秘,不会严重腹泻,就是一天2次左右的大便,不成形。但是,便秘的却是很多,一问之下,小儿经常便秘,2到3天一次,甚至一周一次都有可能。或者一天一次,但是大便干。
2、中医认识:A、病因病机患儿因正气不足,常感外邪,邪气入里,留滞中焦,津血凝滞,不通则痛。第一点:患儿正气不足。此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关键在于脾胃。脾胃弱,则津血虚,在表,是不能卫外;在里,不能驱邪。(胃强脾弱,也是气血虚,能吃,却不能吸收,没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当然,也有先天不足的小儿,因为肾元不足,不能化阳气,就不能运转中焦生气血。
第二点:常感外邪。此是外因,也就是诱发因素。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导火索,引爆疾病的因素。这里面的外邪,指的是六淫,更是风寒湿三邪,没有此三邪,不足以成外感。
一般来讲,一次感冒,基本不外发生此病;一定是经常感冒,不断有外邪侵袭,机体不能清除导致。
结合之前的“患儿正气不足”,则是一拍即合。所以,经常感冒和正气不足,是互为因果的。缺一不可。
第三点:邪气入里。正气不足,三关不能内守,失去抵御,外邪就会长驱直入。
邪气入里,当然是由表入里。在三阴三阳中,表就是太阳病,因为太阳病本质就是表病,里,就是里病,在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状态,多是少阳病,或者太阴病。
第四点:留滞中焦。也就是说,外邪(特别是风寒湿)入里之后,因为正气不足,加上反复外感,就无法排出来,反而留滞中焦。这里面,中焦指的是腹部,以肚脐为中心。
第五点:津血凝滞。这个是中焦的病理变化,或者说是里病的病理变化。津液凝聚,则是水湿痰饮;营血凝聚,就是瘀血。
C、临证表现:腹痛为主,有恶心,或者便秘。腹痛喜温喜按。腹诊:腹部柔软,基本没有抵触感。但是,有的小儿可以摸到肿大的淋巴结。因为虚寒为主,才会喜温喜按;因为有风邪留滞,所以突发,而且有的时候痛处不固定。不管怎样,都是以肚脐周围为主。
二、诊断依据:1、腹痛,喜温喜按,以肚脐周围为中心。若有若无。2、经常外感(容易感冒)3、伴随症状:恶心、大便干结,或者轻微腹泻4、西医手段:腹部B超。5、鉴别诊断:胃痛:因为小儿生长发育未完全,所以胃脘部在肚脐上方。所以此时需要鉴别。胃痛会有明显的经常的呕吐症状。用手按压往往有疼痛加重。
三、治疗对于此病治疗,西医没有什么手段,一般来讲不是抗生素就是输液,而且收效不明显。临床主张中医治疗,现在介绍一下:1、汤剂治疗:辨证论治。其治疗的疗程一般是两个周,当然,有的患儿服药后,几天或者一周就治疗,但是需要巩固,最好调理体质,因为此类疾病的小儿虚。
A、少阳病:特点:舌尖片红,苔少津液、微黄方证:小前胡汤。若是出现大便干结,或者便秘,可先用大前胡汤。用一两天后,再改成小前胡汤
B、太阴病:特点:面色青白、手足凉、舌质淡(淡白或者淡红)、苔白、脉象弱而迟。方证:外台茯苓饮,或者厚朴理中汤。
C、少阴病:特点:面黄肌肉、皮肤松散、舌质淡、脉弱方证:桂枝加黄芪汤,或者人参黄芪汤若是出现手足心热、夜睡不安,是少阴津血不足合并阳明虚热,可用当归建中汤。
D、阳明病:此证候,很少出现,但是不代表不会有,临床很少见到而已。特点:口唇干红、口干饮水多、口臭明显、小便很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方证:大黄黄连泻心汤(大便干结也可以用)若是有腹胀明显,可以用厚朴栀子豉汤。当然,临床证候很多都是相互夹杂,也有用到干姜芩连人参汤、半夏泻心汤一类的方子。关键在于辨证,衡量寒热情况。如果确实拿不准,请就诊。
2、艾灸疗法:最直接的就是艾灸肚脐,一次15分钟左右。如果是热证(阳明病),可以用温和的灸法(就是火力不强,有温暖感就行了)
3、按摩疗法:A、分推阴阳B、揉腹:顺时针。大小鱼际均匀发力。C、太极按摩:注意平时练气,若不然效果不好。还有,如果你是寒性体质,请不要给小儿做。
4、针刺疗法:A、万能穴位:足三里穴,男左女右。B、下巨虚穴如果你不会扎针,怎么办?绝对不是凉拌,是有办法啊就是以指代针,就像独孤求败一样,不要执着于物。用大拇指来替代针,对准穴位,用力按压,让小儿有疼痛感为主,固定不要放松,停留半分钟,然后反复如此。一般来讲,以指代针,也需要手上最好有功夫啊。顺便讲一下,练气法很简单,不会像什么气功一样神奇之类,就是静坐吐纳而已。只要你坚持,过段时间,你就能用意念引气到手,手是很温润的。
认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近几年来在临床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发病有增长的趋势,好发年龄以2—6岁的患儿多见,其临床特点为脐周及小腹痛,其时间多发在2—5分钟左右,好发在活动后或晨起及饭后,饮食失节时。疼痛性质多为非痉挛性,锐痛,较难忍,其病多见于易感儿,反复发热者,素体痰热较重的患儿,多为恣食生冷、肥甘、鱼腥、油腻之品,少食蔬菜的肺胃积热的患儿。淋巴结是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一旦周围有感染,炎症就会激活淋巴结去工作,这时淋巴结会有所增大.那为什么会痛呢?是因为淋巴结有自己的包膜,淋巴结大了,包膜就会变紧,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就会引起痛感.可以想象吧?
西医的反思由于近年来支原体感染的患儿较多,且反复使用红霉素、激素类药物从而增加了对胃肠道的刺激,减低自体免疫,导致淋巴免疫的激惹使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现象出现,促使肠淋巴结增生。但由于目前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机理研究较少,不能断论,故此为愚之推论,有待于深入研究,仅供参考。系膜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肿大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同时可能会出现咳嗽、扁桃腺和颌下淋巴结肿大。扁桃腺和颌下淋巴结在大脑的兴奋灶与肠系膜淋巴结在大脑的兴奋灶靠得极近,根据优势灶学说,扁桃腺和颌下淋巴结炎症引起的中枢兴奋必然影响肠系膜淋巴结的兴奋灶,反射性的引起“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但综上所述,本病的发生与发展均为人为的肠毒素刺激所致,再由化学因素所致,因为现在的食物链中很多水果、肉、鱼虾等食品多为激素、化肥、农药、催熟剂、防腐剂、保鲜剂等化学制剂所污染,易造成肠内毒素的产生刺激淋巴细胞免疫的过度增殖,发生本病。
中医的看法其病机为饮食不节,痰热互结,食滞积热,壅塞肠道,热毒蕴结,郁久而发。治以清热解毒、宽肠化滞、祛瘀涤浊、理气止痛、消肿散结,共奏扶正祛邪之功。由于本病的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治疗较慢,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患儿的饮食调护,减少饮食及化学性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防治肠道内毒素的产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所以要求医务工作者及患儿家长严格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杜绝含有激素类等化学因素食物的摄入,控制好患儿的食谱,以清淡、易消化、低糖、维生素及植物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为主,并郑重告诫禁食生冷、瓜果、饮料,如荔枝、草莓、樱桃、桂圆等水果的食用,及糖类、海鲜鱼腥肉食和油炸食物的摄入,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衍生它变,确保早日康复。
所以基本上可以断定,多数情况下,小儿肠系膜淋巴炎,主要因为成因有呼吸道的反复感染,多次使用抗生素破坏了肠免疫功能失调所致。
采用小儿推拿、艾灸、穴位敷贴的方法可以有效调理孩子肠系膜淋巴炎,方法简单,孩子易于接受。准确辩证结合孩子的体质综合调理。常用穴位:捏脊、摩腹,拿肚脚、拿承山、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结合引发肠系膜淋巴炎的诱因,加上健脾和胃的手法,让孩子远离痛苦。
注意:每个孩子都是个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用有差异,不可照本宣科。
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小儿健康保健问题及小儿推拿妈妈班认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金贝康绿色疗法
联系电话:010-61137777QQ:4001582233
地址是:坊子新区双羊新城北门东金贝康专业小儿推拿店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西医病名,但却是常见的小儿疾病,在中医儿科的范畴,则是属于“腹痛”。很多时候,在临床中,也会将其编入“积食”。
第一次接触此病,已经是2009年的时候,当时与我的儿科启蒙老师——马君蓉教授一起上门诊。一周时间,3天上门诊,每天都能见到2到3个患有此病的小儿。那时,老师也是使用中医治疗,一般疗程是1到2周吧。
后来,我自己也出门诊,再加上医院外的医馆坐诊,接触此病也多起来,逐渐对其有系统的认识与治疗方案。
今天,本来想讲纯中医的,但是,发觉一些西医的东西也有些趣味,对了解“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帮助,所以也参入其中,西为中用吧。
一、病名认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者继发于肠系膜淋巴结急性炎症。其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候伴腹泻或者便秘。
1、西医认识:A、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肠系膜淋巴结急性炎症首先,看看肠系膜淋巴结。鼻部,是淋巴结群所在,咽喉,则是扁桃体所在;腹部,就是肠系膜淋巴结炎。所以,在碰到有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的小儿(家长)或成人,或者碰到慢性扁桃体炎的小儿,如果家长或者成人问:需要手术吗?我会肯定回单:不需要。一是因为手术也无法改变患者目前情况,有可能存在明显的手术后遗症(因为临床经常碰到,术后更难治疗);二是手术之后,或者切除扁桃体,小儿更容易犯病(因为没有关卡,病邪能长驱直入)。
B、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候伴腹泻或者便秘。发热:小儿此时很少高热,往往就是低热状态。这个与积食发热类似。但是,不是所有小儿都有。
腹痛,这个症状有点意思。有的小儿会突然大喊大叫,说腹部很痛(剧痛),结果,你给他揉一下,小孩顿时活泼乱跳,就好像没事发生一样。也有的小孩是隐隐作痛,也是揉一下就正常了。这个疼痛,多数没有发作的时间规律可言,一般都是静态或者吃饭的时候有发作。还有,腹痛,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症状。
呕吐,此病的小儿,很少见到严重的呕吐,一般都是吃饭的时候出现呕吐比较多见。其最常见的状态,就是有呕吐的趋势,但是没有吐,就是一种呃逆、嗳气的。
也有一些小儿,没有此症状。腹泻或者便秘,不会严重腹泻,就是一天2次左右的大便,不成形。但是,便秘的却是很多,一问之下,小儿经常便秘,2到3天一次,甚至一周一次都有可能。或者一天一次,但是大便干。
2、中医认识:A、病因病机患儿因正气不足,常感外邪,邪气入里,留滞中焦,津血凝滞,不通则痛。第一点:患儿正气不足。此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关键在于脾胃。脾胃弱,则津血虚,在表,是不能卫外;在里,不能驱邪。(胃强脾弱,也是气血虚,能吃,却不能吸收,没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当然,也有先天不足的小儿,因为肾元不足,不能化阳气,就不能运转中焦生气血。邪气入里,当然是由表入里。在三阴三阳中,表就是太阳病,因为太阳病本质就是表病,里,就是里病,在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状态,多是少阳病,或者太阴病。
第四点:留滞中焦。也就是说,外邪(特别是风寒湿)入里之后,因为正气不足,加上反复外感,就无法排出来,反而留滞中焦。这里面,中焦指的是腹部,以肚脐为中心。
第五点:津血凝滞。这个是中焦的病理变化,或者说是里病的病理变化。津液凝聚,则是水湿痰饮;营血凝聚,就是瘀血。
其实,西医的病理学,就是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所以,中西医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上面,是不谋而合的。治愈西医治疗,则是不敢苟同。
B、中医病理状态其实,《伤寒论》早就言明:例如:太阴病的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结硬。”,这里的“时腹自痛”就是,因为寒饮导致。更直接一点:(宋版)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C、临证表现:腹痛为主,有恶心,或者便秘。腹痛喜温喜按。腹诊:腹部柔软,基本没有抵触感。但是,有的小儿可以摸到肿大的淋巴结。因为虚寒为主,才会喜温喜按;因为有风邪留滞,所以突发,而且有的时候痛处不固定。不管怎样,都是以肚脐周围为主。
二、诊断依据:1、腹痛,喜温喜按,以肚脐周围为中心。若有若无。2、经常外感(容易感冒)3、伴随症状:恶心、大便干结,或者轻微腹泻4、西医手段:腹部B超。5、鉴别诊断:胃痛:因为小儿生长发育未完全,所以胃脘部在肚脐上方。所以此时需要鉴别。胃痛会有明显的经常的呕吐症状。用手按压往往有疼痛加重。还有,小儿胃痛,多数与饮食有关,家长多给小儿吃垃圾食品、零食、饮食等问题。
三、治疗对于此病治疗,西医没有什么手段,一般来讲不是抗生素就是输液,而且收效不明显。临床主张中医治疗,现在介绍一下:1、汤剂治疗:辨证论治。其治疗的疗程一般是两个周,当然,有的患儿服药后,几天或者一周就治疗,但是需要巩固,最好调理体质,因为此类疾病的小儿虚。(因为时间关系,不讲病案了)D、阳明病:
此证候,很少出现,但是不代表不会有,临床很少见到而已。特点:口唇干红、口干饮水多、口臭明显、小便很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方证:大黄黄连泻心汤(大便干结也可以用)若是有腹胀明显,可以用厚朴栀子豉汤。当然,临床证候很多都是相互夹杂,也有用到干姜芩连人参汤、半夏泻心汤一类的方子。关键在于辨证,衡量寒热情况。如果确实拿不准,请就诊。
2、敷贴疗法:A、粗青盐、干姜、当归等份,打成粉末,炒热,外熨腹部。一天一到两次,一次15分钟。B、用附子理中丸外敷肚脐,适用于寒证。若是热证明显(阳明病),禁用。当然,还有外敷足心也行,涌泉穴也可以。选用的药物也可以是吴茱萸粉末,或者没有酒精成分的藿香正气口服液。
3、艾灸疗法:最直接的就是艾灸肚脐,一次15分钟左右。如果是热证(阳明病),可以用温和的灸法(就是火力不强,有温暖感就行了)
4、按摩疗法:A、分推阴阳B、揉腹:顺时针。大小鱼际均匀发力。C、太极按摩:注意平时练气,若不然效果不好。还有,如果你是寒性体质,请不要给小儿做。
5、针刺疗法:A、万能穴位:足三里穴,男左女右。B、下巨虚穴如果你不会扎针,怎么办?绝对不是凉拌,是有办法啊就是以指代针,就像独孤求败一样,不要执着于物。用大拇指来替代针,对准穴位,用力按压,让小儿有疼痛感为主,固定不要放松,停留半分钟,然后反复如此。一般来讲,以指代针,也需要手上最好有功夫啊。顺便讲一下,练气法很简单,不会像什么气功一样神奇之类,就是静坐吐纳而已。只要你坚持,过段时间,你就能用意念引气到手,手是很温润的。
妈妈们如果觉得实用请收藏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我会定期发关于宝宝健康方面的知识与大家共同分享!
推广正宗小儿推拿,传播正宗育儿理念
我们的宗旨:
捏捏小手百病消,让孩子更健康,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