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二)
第1章感受中医的魅力首先非常感谢大海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前一段时问在网上浏览帖子的时候,看见大家对行者老师的这个讲座,认为临床讲的少了一点,正好大海组织了这么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邀请我过来跟大家聊一聊。
1.01治病与修道实际上从古代那些真正学中医的高手看来,治病是一些层次上比较低的事情。你像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里,陶弘景在开头就讲,”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妙也”。道家讲修养的先生们认为开点药啊,治病啊,这些都是小事情,或者说是一些层次比较低的,跟修道悟道这些事情相比起来,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不值得一提。所以我想行者老师在临床这方面讲的比较少,应该是也有这方面的意思吧。在这方面呢,我想利用这个讲座的机会,把我的一些临床经验跟大家沟通分享一下,主要是运用《四圣心源》的这一套理论,在临床上如何灵活运用的一些体会,跟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把咱们学中医的信心再坚定一下,让我们学得更快更好一些。对于这个经典的学习,《黄帝内经》啊,《伤寒论》啊,《神农本草经》啊,这些都很重要,而后世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我个人认为也应该是经典,跟古人的这些经典论著相比,我觉得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我个人认为呢,一个人学中医,你的理论高度就决定了你的临证水平。理论都搞不清楚的话,可能你真是学了一辈子的中医,还不知道中医是怎么回事。有时候在网上看见大家的好多讨论,中医到底怎么学?是不是我把《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都倒背如流,就可以学好了呢?其实学中医不是那么简单的。实际上中医最核心的东西讲的就是道。老子在《道德经》上说: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个东西如果一旦用文字给它表达出来呢,那它就已经不是道了。所以这个东西有时候无法用语言,用文字,用一些具体而有形的东西来表达出来,这是很难的。道的实质跟我们这些描述是有差距的,包括《黄帝内经》、包括《伤寒论》、包括《神农本草经》,包括黄元御先生写的《四圣心源》,这些都是经典的理论,它们都是利用文字这么一种形式来启示我们,引导我们去认识这么一个道理的。并不是说,这些文字本身就是一个道,这个大家要有这种认识。比如说我看到这个《伤寒论》的某一条,就抓住《伤寒论》的条文不放了,天天去做一些文字上的探讨,我个人觉得这是在做文字游戏,单凭在文字上做游戏的话,很难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很难有所突破的。那中医怎么学习才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呢?就像行者老师啊,有时候在讲座当中也经常给大家讲到,你要去体证,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要修道了,要体验了。李时珍说过:“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也就是说只有那种修道比较好的人,他们自己能感受到或者观察到自身经络气血的运行,那些人才能言道。只有达到这种境界,你才能知道这个中医是什么,只有那个时候,对中医的学习你才能说是入了门,才能说是一个比较合格的中医。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呢,对我们一般人来讲不是很容易的。古代的道人们几乎都是仙风露宿,不食人问烟火的,这个咱们普通人很难做到这一点。我这个人呢也比较懒一点,很多古代道家所讲的修练各种功,修身悟道,进行修炼的话,说实在我也没做过。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接近于道的状态呢,怎么样才能感受到道的这种真实状态呢?我个人呢懒人有懒办法吧,就尽可能的多吃素,平时呢我很少吃肉,基本上以吃素为主,如果吃素能坚持半年的话,慢慢的你的身体就会变得比较清透起来。到那个时候呢,你无论是给病人摸脉,还是对药物的一些气味的体验,还有对这个经文的一些理解,就都会有一些直观的感受。
1.02感受四时脉象你比方说内经上讲,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四时脉象。那我们单凭这个文字表面上去理解,弦如竹竿,钩脉就是洪脉,洪就像潮水一样潮起潮落,比较大,毛就是浮而偏沉,石就是沉到底了。这种单纯文字上的理解就比较浅显了,如果能够直观的感受,理解就会完全不一样了。到了这个冬至以后立春以前,那个时候你摸病人的脉呢,病人的脉就会有一种非常沉比较实的一种状态,就是凝聚而有力的一种状态,过了这个立春前后吧,一夜之问所有的病人来看病,他们的脉就全部浮上来了,一下子出来的感觉,好像一个人从屋里走到了屋外一样,充满了活力,你有这种感觉。这个时候你对这个”春脉弦”呢,就会有个更直观,更加深刻的体会。弦脉呢是肝脉,它主风气,主升发,往上走。到了夏天的时候,大概是”五一”前后吧,那个时候所有病人的脉正常情况下呢偏紧,它是一种升发之气,好像管子压力比较高。到这个五一之后,你会觉得所有人的脉一夜之问突然变软了,非常的软,好像一下子都散开了,有这种感觉,这就变成了夏天的洪脉。而到了秋天呢,大概到了中秋节前后吧,因为每年的具体时问我也没有统计过,就是每年都有这个感觉,到这个时候你就觉得所有人的脉象从表面一下子沉下去了。都是突然发生,不是说,今天沉一点明天沉一点,慢慢地沉下去,不是这样的,都是一夜之问沉下去的,感觉脉气一下子收进去了。到了这个立冬前后呢,最近这两天降温比较明显(注:讲课时候为冬天),也有一点类似的感觉,觉得病人的脉一下子沉到底了,藏起来了。有了这种体会,你再去体会”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这四时脉象,再去想这种感觉的时候,你就会对大自然这个道,阳气的这个升发潜藏,整个一气周流的这个大象,就会有一个比较真切的感受。但今年(年)五一前后,这个汶川大地震之前的一个星期左右吧,我这边的这些病人春天出现了沉脉,当时也不知道会出现地震啊,我觉得很奇怪,是怎么回事呢?有的病人病情异常加重,我就非常不理解,后来知道是地震了。就是说这个大的天象,道在大自然的变化,对我们整个人体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尤其季节交替的时候非常明显,如果你连续的对病人摸脉,病人早上的脉,晚上的脉,中午的脉和半夜的脉它是完全不一样的。再一点呢,我们要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学中医啊不是让我们把这个书背过就好了,我背过多少方子就行了。学了伤寒论原文,中国从古代到现在注解《伤寒论》的医家也不下千了,这么多书把他研究透,有时候研究透可能也没有用。古人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个东西你没有实证,没有自己亲身去体证的话,好多东西很难得到层次比较高的认识。刚才介绍吃素就是一个办法,目的是净化自己的身心,把自己的身体变得比较清透一些,这时候你的身体跟整个大自然,跟整个道的真象比较接近,中问少了一些距离,就容易跟道产生共鸣。
1.03中药的双向医院的一位中医大夫就问我,说是他看了一篇文章,介绍黄芪这个药有双重功效,它既能升血糖,又能降血糖,既能升血压又能降血压,觉得很奇怪,他就问我黄芪为什么会有这双重功效。这药物治病不是只能治一种病吗?比如麻黄发汗治感冒,而石膏就是退烧的,他的理解就是这样的,为什么黄芪会有这两种相反的功效呢?在这里呢我也想跟大家呢,以这个为引子吧,问一下有没有朋友愿意,能不能说一下黄芪为什么能升血糖,又能降血糖,为什么会有这双重功效。刚才这位朋友呢,从辨证论治这个角度谈了一下,黄芪双向调节功能的这个机理。认为辩证准,需要它升的时候可以升,需要它降的时候也可以降。大海说,黄芪补脾肺之气,脾肺之气不足可以引起血糖高,血压也是如此,所以也能降也能升。这些说的都没有错,都是对的。那么我们能不能从《四圣心源》这个医理的角度,进一步把这个问题思考一下,黄元御老师在《四圣心源》里给我们讲,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土气斡旋当中以成四象。我习惯于把这叫做”土枢四象”。既然我们人体一气周流,有升有降的话,任何一个时刻都在升都在降,没有说上午只有升没有降,下午只有降没有升,这是不可能的。任何药物它对身体的影响,并非药物本身的直接作用,而是药物影响了人体自身之气的升降,影响自身一气周流的运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药物它都有这种双向调节作用。这个双向调节作用,不在药物本身,而在于我们人身自身一气周流的特点。如果人体没有左升右降,如环无端,一气周流的这个生理,那么任何药物都达不到这种双向调节作用。所以这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所在,所有的药物都有双向调节作用。你比方说,麻黄汤里面,麻黄汤主要是一个升发的方子了,那么你用上麻黄的时候,你不用敛降的药物难道他就不降了吗?人体自身这个一气周流,他仍然在降,你不用麻黄汤他也仍然在降,他如果只升不降这个人的生命就结束了啊。说这个问题呢,是讲我们临床用药的时候一定要从全局着眼,而不是仅仅去把握一点。那么对这个临床上面一些基础的病例,怎么把《四圣心源》这一套理论灵活的运用到临床上来指导临床呢?这个呢我个人的感觉就是,你要去体证,医道实际上就是人的一气周流,这一气是什么,这一气就是人的元气,或者说就是老子说的那个道,周易说的那个太极,说到底本质上还是同一个东西。你对这个东西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体验之后呢,那么对它的认识,对它的这种如高山流水,跌宕起伏的气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个用药实际上就已经出来了。当然前提是你对药物也应该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1.04说说人参和附子你比方说这个人参,本经上讲: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你在临床用药的时候对人参这个药,打个比方说,我们用药的时候,除了对本经原文要很熟悉,能记住,能照原文应用,除此之外咱们需要不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或进一步的探讨呢?人参的功效,你看它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曾经有一个东北的病人,是我们学校已故的刘渡舟老先生看的。我们上学那时候,刘老已经不带学生了,有时候偶尔给我们搞搞讲座,就是那时刘老讲的一个病例。刘老讲当年他还是一个小学徒,他的老师不在,这个军阀战乱失眠睡不着觉,看他师父不在只好请他去了,他就想起来神农本草经人参的这个功效,一味药独参汤,把这个军阀的失眠治好了。所以刘老特别推崇这个方证对应,认为把经典的东西学好了,灵活的在临床上往上对,方证相应,药到病除。所以经方是”其效如神,覆杯而愈”,用好了确实能达到这个效果。那我们是不是就满足了呢?刘老讲方证对应,也许只是方便我们后学的一种简便的提法,也许并没有把他所体会到的更深层次的内容给我们讲出来。那么我们学到老前辈讲的这种方证对应的水平,我们是不是就满足了呢?达到这个水平是不是就是最高点了呢?这个值得我们去认真考虑,是不是?古代的人参在上党,这个也没有了,我们也不去考虑。现在的人参主要是在东北。我们把人参稍微讨论一下。人参呢,东北方向从后天八卦方位来讲属艮。艮卦呢,为山为止。你看东北长白山、大小兴安岭都是高山,气候也偏冷一些。同时在我国也是偏东,偏北这么一个方向。偏东就属于木气生发,偏北就属于水气含藏。东北方的艮卦对于中医来讲,属于土气,土气比较浓厚,东北黑土地,北大荒现在都成北大仓了。在这个大的环境下,大家考虑人参这味药,是土气中的精华,收藏之中透着一股生发之气,它就形成了野山参。如果品尝一下真正的野山参,我也没有品尝过。我品尝过比较好的移山参。大家常用的都是园参,人工种植的差得比较远。真正的移山参,它的汤煎出来非常清透,几乎没有颜色,可能有一点非常淡的黄色,很淡,几乎看不出来。味道是一股淡淡的清香,几乎察觉不到的清香。稍微有点甜,苦味也不是很大。喝了以后,感觉有一股非常清凉滋润的那么一股气,顺心中缓缓而下,感觉它能充沛全身,就跟细雨润物无声一样,滋润进去,有这种感觉。这就是它主补五脏功效的体现。有了这个体验,你再去看神农本草经,人参,主补五脏,应该是阴药,安精神,定魂魄,都是五脏之神,神都属阳,精华之气嘛。它能够收摄五脏的元神。所以我个人对人参的理解是,人参能够直接补充五脏流通的元真之气,有这个功效。你从这个角度再去理解神农本草经讲的人参一系列的功效,那时候,把握可能更深一些。对它的应用呢,掌握可能就会更自然一些。当然人工种植的人参,据行者老师讲好多是用砒霜栽培的,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但是我品尝过新鲜的人工种植的人参,三年的五年的,确实有一股辣味,有一股辛辣味,按说这是不正常的。当然晒干之后,味会小一些,可能不那么明显。当然,相对来说,园参还会有一些类似山参的功效。你把这个园参啊,尤其是鲜人参,你把它切片切开,如果你切得多的话,那个香气弥漫整个屋子,而且比较浓。很浓说明种植的人参的功效比较差了,香气越浓越接近有形的东西了,相当于气比较浊了,这样的人参效果就差一些。但是相对而言,它还是有一些类似的功效,还是其它药不能代替的。东北的人参和西南方四川的附子正好遥遥相对。附子在西南方向,后天八卦为坤位,为一个纯阴之卦,在一个纯阴的地方。四川江油那个地方听说气候也是比较冷的。所以纯阴比较寒冷的地方长出的附子,附子的根,它的生发之性是可想而知的。人参是直接入五脏,附子呢,相当于从五脏而出,它可以从这个接近五脏的真精,比较深的一个层次,升散而出。它们的作用都是比较深的,这是我的感觉。真正的江油的生附片,你都不用吃多了,就吃上绿豆大那么一点,甚至都不用咽下去,就能感觉到一股清凉而辛散,但跟人参的感觉不一样,有点,有一股柔和的冲劲,不像吃辣椒那样辣,绝对没有那种感觉。非常的柔和,但气势又非常的庞大,不容置疑,马上就迸向全身十二经络,全身的每一条经络都有这种感觉。入口之后,就感觉额头上出一层淡淡的清汗。全身好像是一下子通透了那种感觉。那个是真正的生附片的感觉。你从这个角度,体味附子那种开破的作用,这个体会可能就会不一样。你就知道附子是干什么用的。刚才讲的是对药物要有一种比较深刻比较直接的这种体会,这个时候你用药就能把握。有的老中医就讲,这个病人一进屋就有一股病气,扑面而来。老中医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实际上不光是老中医,搞艺术的,写毛笔字,画画的,他也没练气功,时问长了,这本身就是一种炼功,都会有比较好的气感。我们当中医太夫,每一天摸脉,凝神静气,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自身气的调整,也相当于以这么一种形式在炼功,跟写字画画也是一样的。这方面的功力主要是练出来的,就是把自已的心静下来,把自己的身体变得比较清透一些,便于跟大自然道的交流。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就是道,你只要跟大道真正地沟通起来了,能够有切身的体会了,不光是病啊,对世问万物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1.05脉诊和直觉所以目前来说,我在临床上看病主要还是以脉诊为主,可以说是独重脉诊。为什么呢?因为望诊呢,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我觉得以我这个水平,望诊的水平还比较差,所以退而求其次。闻诊呢,闻气味听声音,有时候感觉资料有限。问诊呢,现在很多患者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有些东西他故意不跟你说,甚至有时候你问他都不说。好多人到我这儿来看病,把胳膊一伸就说你看吧。等你摸完脉他再问个不停,问半天,这样的人比较常见。所以呢只剩下最后一招,望闻问切,切诊。切脉呢,现在的人,什么美容啊,染发啊,啥都可以做假,看舌胎,望诊,他没准把舌苔给刮了,是不是?一个星期做两次美容,搞不清真假。你看指甲,指甲染得看不到地方。所以在望诊也受到很大限制的前提下,咱们就是脉诊。一个人很难在脉象上作假,是不是?他在你面前再镇静白若,再虚张声势,他总有这种精气的流露,这是很难作假的,所以呢我个人感觉脉诊相对还是比较客观、比较可靠的,所以我主要以脉诊为主,几乎就是凭脉断病然后凭脉用药,我在临床上基本上是这样。那么对于脉诊呢,如何提高脉诊的水平?还是那句话,你说我把《濒湖脉学》等很多脉学的书,《四圣心源》里也有讲脉,也讲了很多。是不是我背过了,把各种书都研究透了,就能够入门了,知道怎么把脉诊断了呢?这完全是两回事。有时候就是说,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不是指下难明,指下其实很好明,关键是你指下明没明?这个指下,不是你指头自已的感觉,实际上是你的元神的感应。来了一个病人你一搭脉,病人全身这个一气周流,那种感觉就过来了,整个大象你给建立起来,左升右降,中气斡旋。大象你先给建起来,然后再体会病人这一身周流之气如何变化,哪个地方卡住了,哪个地方淤住了,强弱表里有什么问题。一搭手,左右脉一诊,马上从象这个层次,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要去推理,不要去哎哟,我左面摸着浮,浮是不是表病啊?右脉呢还摸着有点滑,滑是不是有痰啊?这样的话,就很难达到一个上工的境界。要靠非常直观的那种体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当然还是要把基础打好,先把自已的身体调好。有条件,比较勤奋你练练功;如果很懒,像我一样,你就吃素,也是一个办法。另一方面就是临床上多接触病人,多摸。如果是临床大夫的话,机会比较多。不是临床大夫,中医爱好者,你也可以在自己的朋友,自己的脉上经常摸一摸,锻炼锻炼。对脉象的体会,主要是通过脉诊。你也是个生命体,病人也是个生命体。人属土,是倮虫,都是土气。人这一气周流,其实就是一股和缓的土气,这一股土气,升上来就是木火之气,降下去就是金水之气,总归在土气的范围之内。为什么是一气,因为无非都是一股土气,就这么个道理。咱们医生的一身之气跟病人的一身之气,只要你的一身之气比较安逸比较清透的话,是很容易跟病人的一身之气发生共鸣的,就是有感觉,一摸脉就有感觉了。你比如说来了一个感冒,嗓子痒的病人,我一搭脉,用不了几分钟,我的嗓子也痒了。他有什么感觉我也会有什么感觉。有时候我跟病人或者朋友聊起来,他们觉得你吹牛吧,觉得很神奇。其实这都是很实在的一些事情,没有什么神奇的。如果你问一些老大夫,他们很多也是有切身感受的。如果练过气功的人,自身正气比较足的人,他可以在感受的同时,如果觉得自已不舒服,他可以随时调整自身的气,可以把这个调整过来。我也没练过,气相对也比较弱一些,有时候碰见一个比较重的病人,气非常的浊,偏得比较厉害,都有一两天,觉得自己也不太舒服。所以,当大夫,如果你是用真心去给病人看病的话,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有了脉,你要体会病人病气的变化。通过摸脉,你摸的并不是病人的脉,你是直接感受,摸脉只是一种跟病人交流的方式。高明的医生现在都不用摸脉,甚至都不用看,你进来走过他身边,他都能感受到你身上哪个地方是怎么回事。我们这些下工,没有那么高的水平,靠摸脉,这也是一个捷径。脉气,相对来说还是通过脉搏的波动去体验病人一身之气的变化,这是比较准确的。根据病人脉象的变化,直观地去体验到病人身体,有什么偏颇,哪个地方虚,哪个地方实。有这种直观的体会的时候你再去用药,这个时候用药就很简单了,你对用药的把握也比较准一些。那个时候,可以说,不需要想,我是用桂枝汤还是麻黄汤啊,都不需要,用什么药直接就出来了。好比说我渴了要喝点水,那就喝水吧,就这么简单。这是一种直觉,这个时候你用药是最准确的。当然了,也不是一天就能学成的,还是需要慢慢地锻炼,大家也不要太着急。但是你要有一个前进的目标,有一个方向,怎么学能够学得比较好,方向搞错了一辈子也入不了门啊。
1.06生脉饮也能治痞证现在呢,结合一个具体的病历给大家讲一下。这个病人是我自已的家人。我爱人的身体平时也偏虚弱一些。有一天,我给她用了一点黄芪,加了少量的四逆汤。因为天气比较冷,她有些鼻塞,想给她左路鼓动一下,上焦的路子稍微通一些。她这个人不愿意喝药,一付药,两天都没喝完,结果这一付药煎好了就放了一天,第二天才喝完。所有这种左路升发的药呢,都要现煎现喝,放的时问长了,本身药就升散,药气很容易散掉。所以我爱人用上这个药之后呢,没有起到作用。好像还用了一点杏仁,右路破气的药用了一点,不多。右路敛降的药,药气相对来说走散得少一些。隔了一天再喝这个药的时候她就觉得不对了,不光是觉得气闭不通了,而且觉得中满,胀满,整个肚子痞满益甚,中焦胃这一块儿,好比有一个球在里面,上不来也下不去,憋在那儿难受得很。当然,以前没有出现过这个情况,突然出现了,肯定是跟喝这个药有关系。我估计可能是这个药里面黄芪的药劲散得差不多了,没什么劲了,但是破气敛降的药呢劲还有一点,把气破了,我估计是气不足引起的。摸了一下她的脉,结果呢,左脉呢,有点弦细,木气有点上不去,但是脉力还有,比较小,比较弱,劲不是很大。右脉呢,是非常的细弱,几乎是断断续续有点不接续的感觉,非常的弱,沉细而弱涩,这种感觉。也就是说,她这个全身的一气周流,整体都很虚了,尤其是右路敛降的肺气,虚弱得都快散架了,就是这么一个象。这个时候,如果按症状来说,中满痞闷,欲出不出,欲下不下,这是典型的痞症。按伤寒论来讲,应该用泻心汤啊。如果你这么往上套的话,应该也不算错,又没有什么食积,对不对?这肯定是一种虚性的痞满腹胀。这个时候,我给她用的是什么呢?就是根据她这个虚弱的一气之象,用的全都是补气的药,就是生脉饮加黄芪,用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这四味药。家里正好有现成的人参,用的量也比较大,用了一整棵,有二三十克吧,气也比较足。中药啊,一部分和一整个有时候也是不一样的,整个的气比较足一些。黄芪大概用了30克左右,麦冬可能十几克吧,也没称,五味子也就十几克的样子。急煎了十分钟左右,一小碗,赶紧喝下去。喝下去大概过了有五六分钟吧,她说堵得更厉害了,说更难受了,差点就没骂我了。这时候我再一摸脉,脉象完全变了,不一样了。左脉也有劲了,右脉由非常细弱接近断续的状态变成了一个弦滑脉,你看快不快。用过药以后,顶多不到五分钟,为什么会有这么快的一个效果,这一整棵人参,功不可没,直接补这个五脏的精气,主补五脏,它有直接补益的作用。所以凡是五脏真气不足的时候,比如像大失血的病人,独参汤效果非常好。医院,有个老主任,碰见一个孕妇,流产之后,大出血不止。是好多年前了,当时也没有太好的条件设备,人快不行了,准备安排后事了,他去看了一下,说这么个病还用安排后事?独参汤,具体剂量也不知道,反正用的量很大,据说用了几两好人参,病人慢慢就苏醒过来,捡了一条命。所以你对人参的性味有很深的真切的体会,有了这些比较深刻的把握的时候,冲着这样的脉象,现在的脉象,我爱人这个脉象主要还是寸关脉虚为主,尺脉还有那么一点。寸关脉非常虚弱的情况下,明显就是脾肺之气不足,这两脏真气明显虚了。这时候,用大量的人参,五味子一收,麦冬再一通,黄芪在左边推一下,这个一气周流一下就又转起来了。大概十分钟左右,马上就到厕所去了,稀里哗啦,拉了很多,然后肚子马上就完全没有问题了。什么事也没有了,跟好人一样。为什么出现这个症状?也是以前脾胃的功能弱一些,几天没有大便,也是有一些淤滞在里面,腑气走不动。肺金之气主敛降,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之气下行无力的时候,有时候并不仅仅是大肠自身的问题,可能就是由于肺金收敛的力量不够了。所以说,肺与大肠相表里,不要只学个唱是不是,要学习这种直观的感觉。整个人体就是一团气,何况肺和大肠。肺和大肠本身也是一气。肺气无力收敛的时候,大肠也无力通行,胃气无法往下降了,也不通畅,所以就形成了痞症。你如果用泻心汤,不见得能有这么快的效果。用上这几位药,把元气补足了,左边推右边降,刷得一下子好了,这算不算覆杯而愈呢?算不算一剂知两剂已呢?一剂都已了。就像这种,我们在临床上治病的时候,要向这个方向来努力,不要去学得太死,要学活。当然基础还要有,对于经典呢,我不是提倡大家都不学了,而要在熟练的基础上要学巧,要学会灵活运用。
1.07正治与反治前面给大家交流了一下,从道的角度,从道的直观的体悟的角度去认识药物和脉。下面和大家交流临床上具体的治法和病例,灵活的运用治法。我们知道中医的治法有正治有反治。一个疾病,正治不行则反治,反治不行则正治。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像我们开头讲的黄芪为什么有双向调节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人体的一气是左升右降的,双向流行,本身就有这个特点。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个疾病,我们是从左路升发来治疗,还是从右路敛降来治疗?这个是可以选择的。打个简单的比方,冻疮,大多数人认为就是伤寒论里面的当归四逆汤这个方的方证,活血通经呀。用这个方的效果也不错。民问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和这个方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脚冻了把脚放在脸盆上,盆里倒上热水,再放进一点生石灰块,生石灰一见到水就分解呀,就产生大量的热,然后用热毛巾或者热毛毯把脚裹在一起形成一个蒸笼一样,在里面蒸呀蒸呀,热热的,这个热是持续向外散发,还不是很厉害。这个就是温而行之。这个和当归四逆汤的效果是一样的,效果很好,一般一次就治愈,效果非常好。这个就是正治。冻疮说到底就是经脉瘀滞,不能升发呀,我们就升上去。还有一个案例就是张从正汗吐下法的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婢女患了冻疮,又痛又痒,很难受,张从正用下法,大下。用下法后,冻疮霍然而愈。大家想一想,这个冻疮左路升发可以治愈,这个我们很好理解。为什么从右路敛降这个角度,下法也可以治愈了?关键在于人的一身之气是周流不止的,如果我们用通下之法,只要病人本身正气不虚,中焦尚可,用下法同样可以把一身周流的气拉动开来。右路泻下就把淤浊排出去了呀,左边往上升的阻力就小了。他同样可以把淤堵的血脉通开,就这么一个道理。这就是反治。有一本书叫《眼科奇书》对这种治法就运用得不错。一般眼睛红眼睛肿,是相火郁滞在上,从温病学派来说可以用清凉药祛火,从右路敛降的角度来治疗。火气郁滞在上了,从右路敛降往下引,这是正常的,没有错,为什么效果不好?事实上,凡是上焦相火郁滞,从《四圣心源》的角度讲就是中焦有寒湿淤滞,中焦之气转不动的话,再用一些寒凉的药会加重中焦寒湿的郁结,这个病情会加剧的。按照《眼科奇书》的办法用大量的麻黄、细辛之类的,从左路升发来治疗,升发的同时中焦之气就会跟着转起来,这样全身的一气就会转起来了,眼疾就会霍然而愈。这个《眼科奇书》的方子我在临床上也是经常用的。一般红眼病,也就是结膜炎之类的小病都是一剂即愈,很少用两次的。类似于红眼睛这种病,麻黄量不宜用太大,一般人用到6一10克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但必须用生麻黄,用炙麻黄没有效果。
1.08麻黄汤之变再讲一个病例,来继续探讨咱们中医治法的灵活性。我的一个堂哥,抽烟抽得比较多,从西医的角度说肯定是肺里污垢沉积的比较多,中医应该属于痰瘀重疾。这一天他感冒了,咳嗽,嗓子疼,头痛,刚刚感冒,要我给他开点药。我一摸脉,左脉是浮弦稍紧,典型的太阳病,脉浮紧呀,右脉浮紧稍弱,稍微带点滑象,唯独右寸脉微弱近无,比微脉还要弱一点,几乎摸不到。右寸脉主肺气,这个情况说明这个肺气,不能说是虚,应该说是瘀得比较厉害,一气在这里流通得很艰涩了。如果我们这个时候按照《伤寒论》的经文,直接可以用麻黄汤。能不能有很好的效果呢?应该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用麻黄汤有个前提,古人抽烟的机会大概比较少,用麻黄汤的前提是你一身之气的周流相对还是比较通畅的,只是表气被寒邪郁结,病情比较简单一些。而我堂哥这个时候,既有表气的郁结,又有肺气的瘀滞,肺中痰比较多,瘀滞得比较厉害,如果直接用麻黄汤的话效果就不会很好。为什么呢?我们就把麻黄汤的几味药分析一下。麻黄、杏仁、桂枝、甘草,这几味药怎么用的?麻黄宣发解表,长得细细的,青绿色,有木气的升发之气。而且是新疆的麻黄长得比较好,新疆长麻黄的地方冬不积雪。再闻麻黄的那股味,一种让人有点头晕的那种气味,就像气一下子冲到头顶去的那种感觉,向上升发的力量比较大,直达体表,直接散于外。这跟附子还不一样,附子是从最深层往外散,有源动力的作用。如果单用麻黄呢,它是从最外头给你散到体外的感觉。而桂枝相对比较柔和一些,比较细小的树枝随风招展,就像经脉一样,主要作用在经气这个层次上。如果大家吃过生杏仁的话,就是药用的苦杏仁,它的破气降气的作用是很强的。那种清凉苦散的效果,如果空腹吃一两粒就可能引起腹泻,降气的作用非常强。甘草调和中州。这几个药分析一下,如果你用麻黄,那没有错,寒邪束表,表气郁滞,需要开呀。桂枝呢,左边郁得上不去需要升达,桂枝也没有问题。杏仁呢,合不合适?本身肺气淤滞得厉害,一气流通在这里非常弱了,已经几乎走不动了,再用杏仁给他消耗,破气的话,这恐怕是更没有力气降下去了。所以这个时候杏仁这个药是肯定不能用的,这就要灵活变通。那么用什么呢?你可以用点干姜,用点川椒都可以。我就是用川椒代替了杏仁,而且量比较大,用了十几克。你看川椒长得这个形状,当然用的是川椒这个壳了。见过西医解剖图上,这个肺泡的形状跟川椒外壳的形状有些相似的。所以川椒止喘如神,民问也有用川椒治疗小儿百日咳的。小儿用到6克以上治疗百日咳效果非常好,几天就可以痊愈。所以呢,这个时候用了川椒以后整个方子就变了,就不是麻黄汤了,但是我们还是用的麻黄汤的意思。麻黄汤主要是通过升发左路来恢复一气的周流,让它升已而降。我们在升发的同时,用川椒帮肺气舒展开。舒展开以后它才能降下来,舒展不开,气都走不动,怎么降呢?所以这个方子喝了一付,这个感冒就好了。如果不这么处理,直接用麻黄汤原方的话,恐怕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这个算比较小的案例了。我们在临床上对病人的处理上,我们应该是顺着病情的方向去解决,还是逆着病情的方向去解决?我们可以有一个比较自如的选择。根据实际的情况,有时候一些技巧还是要靠自己的体悟。如果有了比较深的体悟的话,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也不难。虽然治法说起来有正治有反治,但实际上遇到一个病人,针对他的具体病证肯定有一个最佳的治法。因此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说,也就无所谓正治反治了,或升或降,无非是想办法恢复人体正常的一气周流而已.。
1.09找准支点撬动全局还有一个案例,就是最近天气比较冷,经常碰到好多小孩儿鼻塞,流鼻涕。都是一些小病,我们就从一些小病开始讲道理。按照郑寿全先生在他著述里面讲过的,用大剂姜桂,桂枝、生姜效果就很好。流鼻涕也是上焦之气不得宣通,浊阴也降不下来,浊阴上现的现象。大剂桂枝生姜上通左路,能够开达,升已而降,这个气也就转起来了,自然能够降下来,这样流清涕这个症状就可以痊愈。这个就是传统的治法,也算是正治。常规我也是这样来治,效果可以说是很确切的。而现在碰到一个体质比较弱一点的孩子,正气比较虚,脉比较短,肾气比较弱一些的,平时吃饭也比较差一些,喜欢趴着睡,有点肚子痛,这就是小建中汤的症状了。这个孩子受凉鼻塞流鼻涕,如果我们还是用大量的姜桂来升散的话,就有消耗元阳的弊端。现在是冬季,寒主收引,冬主收藏,这个尤其是在患者肾气明显偏虚的时候,如果你逆天道而行,用大量升散的药物,除非是病情迫不得已,否则我觉得要认真考虑一下。这个时侯我给孩子用的什么呢?用的还是类似于生脉饮的方子,五味子为主药,以收敛为主。为什么这么处理?左路也用点黄芪,黄芪主小儿百病,用黄芪把一身的大气补充一下。主要是用的五味子,然后用一点人参,再用一点干姜,生姜,甘草把中焦运转起来,降一下右路。整个方子是以降为主,不是以升为主,黄芪量也不大,没有用桂枝。用了这方子之后了,孩子的这个症状也是马上就好转了。所以我们根据这个不同的情况,对于具体疾病的治疗应该有一个比较妥善的策略。不一定左路郁滞我就要升,右路不降我就要降。从这种思路着手,有时候也不见得效果很好。有时候左路不升我从右路降来治疗,右路降不下去我可能从左路升的方向来用药,往往也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可能效果还更好。这就要看具体的问题,我们要灵活的处理。这有个前提,就是我们要对人体的一气周流有一个真切的、整体的把握,找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和杠杆一样,找一个最佳的支撑点来撬动全局。
1.10胸中无方如果咱们在临床上能从这些方面着手,到那个时候,我们对这些经典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慢慢的就会熟能生巧。当遇到一个病人,心中还想着套哪个方子,还对着症状来套方治病,我个人感觉那还不是一个高明的医生。要学会辩证用药,灵活加减,张仲景不是自己也在加减吗?把知识学到感觉什么都没有了,没有六经,没有五行,《伤寒》、《内经》全都抛开,只有自己对药性的真切的体验,对天地之道的直观地体验,这时候你的处方用药也就是经方。从医生的角度讲,这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但对修身悟道的人来说,则是一个更高的层次了,不在治病这个层次了。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抱着一肚子的方子,一肚子的经文去看病,那样反而看不好病。看病的时候要做到胸中无方,看完病后方子自然从心底流露处来,到那个时候,对古往今来的各种学派就不会有争论了。温病派呀,火神派呀,经方派呀,时方派呀,各种学派还有区别吗?已经没有区别的意义了。病只有一个,道也只有一个真实的道,各家看的病都是一样的,病人也都是这个实实在在的病人,所以我觉得不要执著于没有必要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好好去体悟真实的东西,不单单是文字上的东西,到那时候你就没有什么争论和执着了。不需要去分别的时候,你反而会洞彻得更清楚,这时候你还有什么病治不好呢?
1.11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我记得跟老师学习的时候,他就跟我讲中医没有概率的说法。临床上的治愈率,从中医上讲没有什么意义的。中医说你这病要能治则是百分之百,不能治则是百分之零,没有一个中间数值。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治病治愈率就是百分之百,没有百分之九十九,要能够治,就必须是百分之百,这也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内经讲: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理论上虽然如此,但实际在现实中很难达到这一点。有的病人可能没有配合,治了一段时问就不来了,那就很难治好。但基本上坚持在我这边治病的患者,百分之百不敢说,百分之八九十左右,都有很好的效果,这是没有问题的。像西医的肾病综合征,这几年我一直比较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吗白癜风可以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