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之家开办以来,我从来没有主动抨击过哪个专业眼科大夫。抨击这个词,跟专业做法上不认可是两码事。因为前者是严重质疑的意思,后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事情是这样的:
一个家长在以明店咨询时,我恰好在玲玲身后。这个家长介绍到他孩子两眼都是高度远视,一眼度远视、矫正视力0.7,另一眼度远视、矫正视力是0.6。经过分析后,我建议家长给孩子加入反转拍训练和等级穿针训练。根据我的建议,家长在以明店买了这些。
两天后,家长跟玲玲说要退掉针,并说当地医生不让他孩子穿针,因为他孩子有内隐斜,这个大夫认为反转拍很好,可以继续使用。言语中,家长质疑了我推荐的工具。这种情况,玲玲他们一般都不懂怎么解释。(这里不讨论退货的事,家长在以明店买产品想退,在不影响产品二次出售的情况下,不设置障碍,这是我给以明店立下的规矩。)
我正好在家,情急之下,亲自操盘(键盘)问了个究竟。
我翻阅了这个家长之前提供的资料,并没有提及内隐斜。
这里交代一下这篇文的眼科之家论调——是否有内隐斜,对是否选择穿针来说并不重要,但了解全面病情,可以让训练工具推荐更有针对性,也可以事先打消家长的一些顾虑。
再说说这个大夫的观点——有内隐斜的弱视孩子不应该穿针,因为穿针会引起斗眼(内斜)。
这是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非此即彼。
大家了解我的行事风格,该坚持的我不会和稀泥做老好人。
并不是说穿针对弱视治疗多么重要。而是在现有弱视增视训练工具中,穿针比较廉价、易于获取,在小儿眼科弱视康复中的应用历史也足够久远,家长普遍愿意接受。如果眼科之家在穿针这件事上做了一点点贡献,是明确了“等级穿针”的概念和做法,之前是医生间流传和缺乏操作性的。
所以,本文目的是给穿针正名。
先说高远合并弱视孩子治疗中出现内斜这件事(发现和治疗之初没有内斜)。这种内斜,几乎都是调节性内斜。一言以蔽之,之所以之前没有内斜,康复过程中出现了内斜,是因为孩子的调节被唤醒了,而患者本身没有双眼融合功能或者融合性聚散不足以克制内斜冲动。即调节幅度、调节反应、调节灵敏度,由麻痹和不足过渡到接近正常水平。
换言之,如果这类患者的调节不被唤醒,他们的弱视康复也无从谈起。
家长会有疑问,为什么两个孩子两眼远视度接近,其中一个孩子出现了调节性内斜、另一个没有出现呢?没出现的原因是融合性聚散(尤其是融合性分开)克制了内斜冲动。而出现内斜的原因是患者本身没有融合或者融合性聚散不足、不能克制内斜冲动。
结论快出来了,大家别急。
所以,如果一个患者注定会出现调节性内斜,即使你小心翼翼,它也会不请自来,跟你使用了什么精细训练方法,没有半毛钱关系!来了怎么办?调整镜方维持正位即可!
如果一个患者本身融合性聚散足够好,即使你用了所谓什么引起内斜的产品,内斜也不会出现。
有没有折衷点?有,就是增视同时强化双眼视功能的唤醒和完善。这也是为什么眼科之家一直主导两眼弱视程度不同时,先给一眼增视的原因之一。这个折衷点,跟你是否使用穿针没有关系。
话再说话来,为什么家长间会疯传“穿针容易引起内斜”?问题出在三方面:
第一,家长不了解调节性内斜产生的原理,孩子出现内斜后,心理上的“晕轮效应”会归咎于穿针,当然也可能会归咎于插孔、仪器、软件、穿珠子或者反转拍。
第二,等级穿针的精髓,在于不断尝试使用更细的线穿更细的针。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家长会竭力让孩子穿更细的针线,在孩子视力尚看不清线头针孔的前提下,孩子眼睛会努力贴近针线并奋力盯住,这个穿针姿势会导致调节被过度调用、也会因为距离过近甚至超过集合近点而打破融合,此时诱发内斜就成了可能。正确的做法是,无论什么精细训练,视距都要控制好,尽量在20-35cm之间。
第三,今天说的是“以前没斜视、随着治疗开始出现斜视”的情况。一方面,家长要如何治疗皮肤白癜风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