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依视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新加坡依视路国际的研究团队去年发表在科学报告期刊的一份文献认为近视儿童的调节精度和远用调节灵活度在近视进展中不起作用,这份研究旨在探讨中国近视儿童不同调节参数与近视进展的关系。
介绍
近视是最常见的屈光不正。近几十年来,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尤其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快速近视进展可能导致高度近视并伴有严重的不可逆致盲性眼部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和青光眼,影响视力和生活质量。虽然近视已经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并且已经研究了一个多世纪,但是近视的发生和发展的方式和原因还不清楚。
视网膜远视离焦被认为是导致近视的一个可能因素,并被认为是近视眼和近视之间的联系。动物实验表明,由于添加了光学透镜而产生的模糊现象可以调节眼睛的生长。由负透镜引起的远视离焦加速眼轴轴长生长,而由正透镜引起的近视离焦则抑制眼轴轴长生长。在人类中远视离焦可由调节滞后引起在近距离工作中的调节反应。因此,调节滞后被提出以促进眼轴轴向伸长。事实上大量的证据表明调节性滞后与近视有关。据报道,在相同的刺激距离下,近视个体的调节滞后要比正视者高。此外,与正视性儿童相比,近视儿童倾向于在更近的距离阅读,这可能会导致调节滞后增加,因为滞后随着调节需求的增加而增加。此外,据报道,与单光眼镜相比,虽然近距离工作越近的儿童近视进展明显更大,但调节滞后率较高的儿童在使用渐进镜片时近视进展更慢。因此,有研究表明,较高的调节滞后可导致近视儿童的眼睛生长更快。一份对62名近视儿童(7-13岁)进行了一项关于近视进展与33厘米调节滞后之间关系的纵向研究,然而根据伊恩对名近视儿童的研究结果,调节滞后与近视进展之间没有联系。关联的缺失可能是由于先前研究中采用的调节性刺激。研究表明,中国儿童的阅读距离非常近,例如2年级儿童的阅读距离为16.3±4.1厘米。因此,对于一定距离或调节刺激(例如3屈光度或4屈光度)的调节滞后不需要与所有的阅读条件一致。这导致在一些研究中缺乏调节滞后和近视之间的关系,但在其他研究中没有。另一种解释是,先前研究中使用的调节滞后测量不够敏感。根据调节刺激-反应函数的线性回归,调节反应函数的面积代表调节反应的数量,被发现与近视进展高度相关。由于调节滞后被认为是近视的一种风险,覆盖一系列刺激的调节不足面积(调节滞后的数量)可能是预测近视进展的一个更敏感的指标。
其他调节参数也被发现与近视有关。与正视眼相比近视眼的调节距离缩短,调节刺激-反应曲线(ASRC)斜率变浅。远用调节灵活度和ASRC斜率在近视进展中的作用对近视年轻人无显著影响。然而,据研究团队所知,还没有研究评估这些调节参数与儿童近视进展之间的关系,因为调节特征据报道会随年龄变化。
结果
名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被纳入本研究。名受试者中有31名被排除在分析之外,因为他们与R2的拟合较差(戈珀兹函数(美国数学家杰明戈珀兹命名,表现为初期增长速度缓慢,随后增长速度逐渐加,达到一定程度后又逐渐减慢,最后达到饱和状态这种趋势时)小于0.90;21名受试者)或缺乏纵向数据(少于2年;10名受试者)。其余名近视儿童,包括61名男性和52名女性,进行了分析。表1显示了入学时每个变量的平均值和范围。
SER:等效球镜屈光度,DAF:远用调节灵活度,slopeofASRC:?调节刺激-反应曲线的最陡斜率,ALA0–6:调节滞后区在0到6屈光度之间。
纵向随访时间(包括回顾性和前瞻性随访)为4.47±1.33年,范围为2.31~8.75年。戈珀兹函数很好地拟合了屈光度数据,平均R2值为0.98±?0.02。个别受试者入组时的屈光变化速度是经典戈珀兹函数的一阶导数。
回归模型显示年龄和等效球镜屈光度与近视进展率相关(表2)。图1显示近视的发展是年龄的函数。8岁时近视进展率为?1.10±0.25屈光度每年,然后逐渐下降,15岁时达到?0.25±0.08屈光度。名受试者平均年龄为12.27±1.61岁,平均近视进展率为?0.61±0.31屈光度每年。等效球镜与近视进展显著相关(F=8.,P=0.)。模型的正系数(表(表2)2)表明,高度近视屈光不正儿童近视进展较快,每增加一个等效球镜屈光度递增增加0.屈光度(95%置信系数区间:0.~0.)。
表2:近视进展的混合模型回归分析系数。
图1:随年龄增长的近视眼发展率。误差线代表标准偏差。
混合模型回归分析显示,调节滞后与入学时近视进展率无关,这与年龄和等效球镜屈光度有关。模型中的负系数(表2)表明,每滞后1屈光度,近视进展仅受到0.屈光度的影响。调节滞后面积在0~6屈光度之间的平均值为6.84±?1.65屈光度,与近视进展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调节刺激-反应曲线的最大斜率为1.02±?0.08,与近视进展无显著相关性;远用调节灵活度为18.29±?7.42次每分钟,与近视进展无关。
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近视儿童的调节与近视进展的关系。结果发现,近视进展与受试者在不同邻近位置的调节滞后、调节滞后面积、调节刺激-反应曲线斜率或远用调节灵活度无关。本研究的主要结果是,尽管调节与近视进展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年龄和近视屈光不正是预测因素。
与以前的研究不同,从纵向数据集(采用戈珀兹函数)得出了入组时的近视进展率。R2值高(平均值0.98±?0.02)和R2小于0.90的低适配率(受试者的10.66%)支持双指数函数在近视化阶段很好地拟合屈光数据,这与Thorn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近视进展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这与Donovan等人对亚洲儿童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中近视眼的平均进展率(0.61屈光度)比Donovan等人(0.48屈光度)研究中相同平均年龄的二次方程预测的年进展率略快,这可能是由于比率计算的差异。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对于近视进展迅速的年轻近视眼,以及在以后的岁月中更容易成为高度近视眼的年轻近视眼,应该给予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