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
现在带孩子看病太不容易了,
儿科医生太少了。
“候诊3小时,看病3分钟”
的情况也常常发生。
这种现象在吴江也同样常见,
尤其是每到流感高发季节,
医院大厅,
儿科看病难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
急诊不急成为儿科“通病”儿童看病难、医院儿科的“通病”。
一位带孩子看病的家长说:医院才发现周围比自家孩子症状严重的多了去了,烧到40℃的排在39℃的后面,也只能等着。
家长的抱怨与无奈,并非个例。在这种无奈的背后,是儿科医疗资源的短缺、医生数量的不足和专业人才的匮乏。
中国儿科医生有多少?中国儿科医生有多“荒”?
要了解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知道中国儿科医生有多少。
在国家卫生委的官方网站上,可以查到一份名为《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号(医疗体育类号)提案答复的函》。
这份公函中透露:截至年底,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15.4万名!
15.4万人,乍一看不少,但平均分配下来实则不足。
卫生主管部门曾提出过一个目标:到年,每千名儿童配比的医师要达到0.69名。这相当于是名儿童配比1名儿科医生。
但根据最新的数据测算,现在的配比在0.63名,相当于名儿童配比1名儿科医生。
儿童健康医疗需求与供给不相适应这个问题在吴江也同样凸显。
从区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来看,吴江0~14岁儿童有22万左右,儿童健康医疗服务需求庞大,而儿童医疗服务资源明显不足。
截至年底,全区儿科(含新生儿)实际开放床位张,儿科医师名。
按照每千名儿童床位数2.2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医师数0.69名的基本标准,我区需要设置儿科床位张、配备儿科医生名,还有较大的差距,区内儿童外地就医现象比较突出。
苦、穷、险,造成儿科医生流失因劳动强度大、收入偏低、工作风险高等原因,目前全国范围内均面临着儿科医生群体超负荷工作普遍、骨干医生流失率高、城区和基层冷热不均等多重困境。
首先是“苦”。
有权威的数据显示,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科医生的1.68倍。
有些儿科医生晚上急诊,一晚上看上百个病患,几乎成为常态。有不少儿科医生戏言“好好睡一个懒觉”是最大的梦想。
又苦又累,压力又大,在医生群体中,流传着“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的戏言。
其次是“穷”。
儿科医师比其他医师收入不高。
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医院运营压力大,有强烈的盈利冲动。虽然儿科虽然就诊人数多,但儿科用药少,耗材少,大型检查少,经济效益也就低,医生的收入自然也就高不起来。
第三是险。
儿科有“哑科”之称。因为儿童大多难以表达病情,病情发展快,对医生的诊断水平要求极高。中国家长又似乎特别爱子心切,医护稍有不慎,就极易引来家长斥责,甚至打骂。
棘手的是,本来儿科医生就不多,却还常常留不住人。《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在—年里,报告发布的前3年里,中国儿科医师流失了1.4万余人。
其中,35岁以下医师流失超过两千人。这个年龄段是儿科医生的主力军,也是流失率最高的年龄段。
儿科医疗资源需“重基层”“重培养”截至年底,吴江全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个,目前全区范围内配备了较为完善(配备病房及门、急诊)的儿科医疗队伍的仅医院、医院、医院医院。
医院建设,目前,医院(筹)的改建方案已基本确定。
据悉,限于当前儿科医务人员较为紧缺,医院将采取渐进式发展,初期拟开设儿内科病房1—2个,儿外科病房1个,开放住院床位—张,年开放床位张。
“医院,医院在夜间除急诊外,还将设立夜门诊,夜门诊可以处理一些儿童普通病症,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夜间接诊压力。医院设有儿外科,这也填补了吴江区内无儿外科的一个空白。”医院筹建办主任薛建英说。
据了解,医院将以三级医院专科配比标准,与苏州总院同步发展、同质化管理。
届时,苏州总院也将派儿科专家进驻,并把苏州医院的特色专科儿童保健带到吴江。医院也将在运行后,结合本地实际,逐步探索特色专科。
从根本上缓解“儿科医生荒”,
改善就医体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风雨哥仍然相信未来
吴江儿童看病难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资料来源:吴江日报、正解局及网络
掌上吴江综合整理发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