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儿眼科 > 治疗原则

小儿鼻息肉

小儿鼻息肉

鼻息肉为鼻部常见的良性疾病,指由于水肿而突出于到鼻腔鼻窦的炎性组织。小儿鼻息肉好发于上颌窦、筛窦、中鼻甲和中鼻道,其中儿童又以突入鼻咽部的上颌窦后鼻孔瘜肉最为常见。该病被认为与支气管哮喘、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变应性鼻炎和囊性纤维化病密切相干。小儿鼻息肉的发病率较成人低,幼儿中极少产生,但复发率较成人高,目前认为十岁之内的小儿鼻息肉在手术后极易复发,但在10岁以后复发的情况明显减少。

1小儿鼻息肉-疾病分类

鼻息肉的分类在临床上还比较混乱,在年南昌耳鼻咽喉年会上,把鼻息肉归为鼻窦炎疾病中,分为:1.鼻窦炎不伴鼻息肉。2.鼻窦炎伴鼻息肉两大类。有学者将上颌窦后鼻孔瘜肉单独列出,主要是由于上颌窦后鼻孔瘜肉中含有大量黏液,而很少有通常所说的嗜酸性粒细胞。目前较为统一的认为鼻息肉是指鼻腔、鼻窦黏膜由于水肿而突出的炎性组织,但瘜肉组织中极少有血管组织。这中间包括富含嗜酸性粒细胞的瘜肉、含有大量黏液细胞的上颌窦后鼻孔瘜肉、边界不清极易反覆发作的鼻息肉病。但不包括出血坏死性瘜肉。

2小儿鼻息肉-病发缘由

鼻息肉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有关学说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

中鼻道微环境学说

是指中鼻道解剖结构异常、功能障碍等造成中鼻道天然防御功能

减弱,为鼻息肉的构成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儿童,鼻腔结构都处于完善发育的阶段,如鼻中隔偏曲、中鼻道狭窄、纤毛功能不良等等都是造成儿童鼻息肉的主要病因。

鼻黏膜变态反应学说

在鼻息肉组织中可以检查到大量的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体液中IgE也增高,表明局部变应反应与之成因有关。马瑞琴等()通过对鼻息肉匀浆上免疫学指标的测定,认为主要与I型和III型变态反应有关联。也有认为与某些细菌激活B细胞的超敏反应有关,如鼻腔共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炎症学说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鼻息肉与炎症有关,组织学研究表明,近90%以上的鼻息肉组织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侵润,实际是一种嗜酸性粒细胞性的炎症。这与白介素5(IL-5)介导、趋化有关。

3小儿鼻息肉-病发机制

中鼻道环境的异常,使得该部位易感性增高,在长时间炎性因素的刺激下,机体释放白介素-5(IL-5),使嗜酸性粒细胞趋集、分化,成熟,产生毒性因子和各种细胞因子,使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出、组织水肿,继而上皮细胞增生,血管和腺体随之长入,构成瘜肉。这是鼻息肉构成的大致机理,从病理学上看,鼻息肉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

4小儿鼻息肉-临床表现

鼻息肉好发于双侧,成人多见。而上颌窦后鼻孔瘜肉则单侧好发,常起源于上颌窦前内壁,并向后鼻孔突出,以儿童多见。常见症状和并发症有:

1)鼻塞:鼻塞,鼻气流不顺畅、说话有闭塞性鼻音、睡眠打鼾,都是儿童鼻息肉最常见。

的早期症状。

2)鼻涕增多:多涕也是常见症状,分泌物呈粘性或粘脓性,量可以时多时少,但常不能干凈。

3)嗅觉功能障碍:长时间鼻息肉的阻塞,影响上鼻道嗅区对气味的感应,长此以往,多会出

现嗅觉障碍。部份病人会有头痛现象。

4)其他并发症:对突出到鼻咽部的上颌窦后鼻孔瘜肉,因常常会阻塞咽鼓管,会有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听力下落、低频耳鸣等;严重的双侧鼻息肉还会引发脸部改变,鼻背塌陷,构成「蛙鼻」;长时间的鼻息肉病人还可能会引发哮喘,临床上把鼻息肉、哮喘和阿司匹林不耐受称为「三联征」;鼻息肉也会引发增生性鼻窦病(HSD),鼻窦病变加重了鼻部的症状。

5小儿鼻息肉-诊断鉴别

自从鼻内镜广泛在临床的展开和使用,诊断其实不困难,检查中可以发现鼻腔内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半透明的新生物,我们常称为「荔枝肉」,柔软、易移动但不容易出血,无接触痛是其特点。若为来自于中鼻甲的瘜肉,则边界不清,呈瀰漫性,质地也较硬,呈粉红色。上颌窦后鼻孔瘜肉还需要进行鼻咽镜检查,明确瘜肉的大小。在手术前还应当进行鼻腔鼻窦冠状位、水平位CT检查,了解鼻窦病变,和瘜肉和鼻腔鼻窦的解剖学关系。

鼻息肉常需要和以下鼻部疾病进行鉴别:

1)鼻部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儿童少见,进行组织活检可确诊。良性肿瘤儿童常见的有鼻咽纤维血管瘤、内翻性乳头状瘤,后者也可以依托病理活检明确诊断,而前者则主要根据临床检查,CT、血管造影等进行诊断,忌讳活检,容易引发大出血。

2)出血坏死性瘜肉:该病主要为有长时间鼻出血的病史,检查发现鼻腔鼻窦的新生物为暗红色坏死组织,触之易出血。CT或MRI显示为鼻腔鼻窦占位性表象。

3)脊索瘤:是胚胎期脊索未被吸收,在鼻腔内构成的肿瘤,CT和MRI影象学可以诊断,组织活检也可以确诊,临床症状象鼻咽癌,但是一种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肿瘤。

4)脑膜膨出:是婴幼儿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当筛板有先天性缺损时,脑膜及脑组织突出于鼻腔内,构成类似瘜肉的肿块,由于鼻息肉在婴幼儿很少产生,因此如遇到婴幼儿「鼻息肉」,应高度重视,忌讳活检,避免颅内感染、脑脊液鼻漏等严重并发症。利用CT或MRI可以进行诊断。

6小儿鼻息肉-疾病医治

鼻息肉的病发与多种因素有关,且极易复发,尤其是儿童,复发率要高于成人。所以目前主张综合医治,单一的手术医治而不重视围手术期的相干处理,复发不可避免。

药物医治

主要为糖皮质激素疗法,由于激素的使用,对儿童有一定的影响,应做到公道规范。

(1)初发的较小鼻息肉:瘜肉较小,位于中鼻道或总鼻道中,可以直接使用李医师配置的鼻炎液,逐日2次,连续使用4周左右,如瘜肉变小乃至消失,鼻喷激素减量后可斟酌停葯。

(2)初发的较大瘜肉:瘜肉较大,已达下鼻甲前端,或已突入后鼻孔的上颌窦瘜肉,在使用鼻炎液逐日两次的同时,还需要口服强的松,早上8点前逐日一次,连续使用7天,后要减量,不要超过2周,停葯。适当使用抗生素抗炎和避免感染。鼻喷激素在儿童连续使用总量不要超过3个月,无效者应斟酌手术医治。

(3)鼻息肉手术后:仍需要进行鼻炎液的医治,一般术后连续使用鼻炎液12周,定期复查,后应逐步减量后再停葯,避免反跳现象的产生。

手术医治

对药物守旧医治无效的患儿,应斟酌进行手术医治,目前主流为鼻内镜下瘜肉摘除手术,在彻底清除瘜肉组织的同时,手术应开放上颌窦开口和开放筛窦,重建中鼻道结构,同时应减少对鼻腔粘膜的损伤,避免复发。

对儿童常见的上颌窦瘜肉、上颌窦后鼻孔瘜肉,近2年来我科采取泌尿外科用球囊导尿管对上颌窦口进行有效扩大后,再摘除上颌窦内和鼻腔内瘜肉。该手术方法简单,又非常合适儿童鼻-鼻道复合体的本身解剖特点,手术中出血极少,熟练操作后手术时间也不长,术后恢复快,无中鼻道狭窄或中鼻甲和鼻腔外侧壁粘连等传统FESS手术常见并发征。同时如果复发,由于对中鼻道结构少有破坏,为再次手术预留了较大的手术空间,是医治儿童上颌窦炎、上颌窦瘜肉、上颌窦后鼻孔瘜肉的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新方法。传统的观点认为,球囊扩大术对占位性的病变有一定的忌讳,但对上颌窦的瘜肉,经过我们近2年的临床手术和科研统计,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固然,对合并筛窦的鼻息肉,球囊扩大术有其局限性,其实不主张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手术后的随诊处理应严格进行,因该病在儿童极易复发,术后随诊最少不得少于1年。初期可以一周复诊冲洗一次,后期可以一个月复诊一次,术后鼻喷激素(如辅舒良、内舒拿或雷诺考特)应连续使用三个月,后逐步减量,保持量使用6个月以上。术后适当使用抗生素、粘液促排剂等是必要的。很多复发的儿童除本身因素之外,多数是没有很好地进行围手术期的处理,这点需要特别重视。

7小儿鼻息肉-疾病预后

儿童鼻息肉极易复发,这已被临床证实的。但常常在10岁以后,复发的比例又会减少。对合并支气管哮喘、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儿,复发的比例很高。手术后支气管哮喘可能会减少,或最少没有变化。而原发于中鼻道、上颌窦和上颌窦后鼻孔瘜肉,经过术和术后规的范医治,一般预后较好。

8小儿鼻息肉-疾病预防

由于鼻息肉的病发与变态反应和长时间鼻部炎症有关,,所以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均衡饮食也很重要,对合并有过敏性鼻炎的患儿,还应避免致敏食品和其它过敏原,同时应积极医治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手术后的患儿应按时复诊,进行鼻腔清算,知直到鼻腔粘膜的完全康复。









































白癜风怎么医治
南昌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vouop.com/zlyz/1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