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原产地和原始散布中心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饮茶、最早业茶的国家,固然也就是茶树原产的地方。笔者认为,我们这里所说的“原产地”,实际应当就是指人工栽培之前的原始分布区。历史的事实告知我们,任何一种作物和栽培植物,特别是在古代条件下,都有一个驯化进程,换句话说,即都是从野生收集而后才发展为人工栽培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这样说,最少在古代,首先利用和栽培某种植物的国家或地区,也就是该种植物原产的区域;这是一种规律和真谛。
既然是这样,那末为何还要谈甚么茶树原产地问题呢?这是由于近一二10年来,在我国茶学家,掀起了一股茶树原产地讨论热,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但讨论出了多种看法,乃至争辩出了偏见,所以我们在这里也顺便谈谈我们的
关于前一段我国茶树原产地的讨论,我们首先肯定,是有成绩的。由于,这场讨论的实质,大多数参与者的动机和目的,是在于证明茶是中国原产。这一点,无论是在陈椽先生的论著中,还是在陈彬藩和吴觉农先生的大作中,他们从各种不同角度,利用一切学科的有关成果,从茶树的演变构成、自然环境的变迁、野生茶树的散布和茶的词源学等等,广征博引,为这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很多材料,提供了大量的论据,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和深入。但是,重复一个命题,每本书上都把这些问题罗列1遍,就显得重复和过剩。所以,笔者在强调讨论要有新意的同时,在这里我们也不准备重复大家已提出和一致的那些内容。
有人把这场讨论说成是和外国某些资产阶级学者的论战和学术争辩。其实在国外并没有找到多少对立面,我们是自己出题自己做;论而未战,论而也没有多少争。因此,我们所批驳的,除个他人还活着外,都是故人故语。如提出“茶树原产印度说”的始作俑者——英国驻印度的殖民官员勃尔基兄弟,是上一世纪20—30年代的事情。其后各书提到的1877年,贝尔登在《阿萨姆茶树》所说的中国和日本的茶树,是“由印度输入”的谬说,这与其说他们是“故意曲解事实,诋毁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形象”;还不如说他们是为了争取在印度或南亚发展种茶的支持和对中国茶史的无知。
由于,在19世纪20年代,作为英国在印度的主要统治机构——英国东印度公司,他们对保护与中国的茶叶贸易,比在印度和南亚殖民地发展种茶更感兴趣。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7世纪起,垄断中国出口茶叶贸易整整有二个世纪。在这一中英茶叶贸易的进程中,如果说前1时期由于伦敦茶叶贸易和转口的不断增长,英国长时间处于逆差的不利地步的话,那末,18世纪后期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发明用走私雅片来抵销贸易逆差后,他们同中国的贸易,便迅速由平衡转变为顺超。
有人估计,至上1世纪前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在广州卸下他们捎带的雅片,一圆不花,就能装回满船的茶叶和巨额的白银。所以,对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来讲,不但要弄清在印度能不能种茶,而且还要算一算种茶和种雅片谁更合算的问题。
事实也是如此,对当时在南亚英属殖民地种茶的阻碍,其实不在于中国茶业的悠久历史和世界茶叶贸易的独占地位,而主要的,还在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不够重视和不予支持。由于不说19世纪20年代,就是到19世纪中期,当时在印度的英人宣扬“印度是茶树原产地”,呼吁在印度发展种茶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也不需要否定中国些甚么。恰恰相尽,倒是他们一次次组织到中国考察、收购茶籽茶苗和招聘中国的种茶、制茶技工,把他们宣扬发展茶业变成一个大张旗鼓的效法中国的活动。举例来说,如早在1788年,英国有位叫彭克斯的科学工作者,专门就印度引种茶树和发展茶业诸问题,编印了1本小册子。1815年,一名哥特博士对彭克斯的小册子又进行了修订、补充,向有关方面,力谏在孟加拉西北大力发展种茶。另外,在这期间还特地组织过科学考察团,深入到中国茶区进行考察和搜集茶种。但是,所有上述这些努力,都因东印度公司取消极的态度,使印度发展茶业的要求和计划,一直停留在纸上。到上一世纪2三十年代,由于1833年东印度公司垄断中国茶叶贸易的合同的到期和清
朝政府谢绝续订的因素,英国国内和在印度的一批殖民主义者,更加积极地提倡在印度和南亚发展种茶。如1825年,英国技术协会公然设奖,嘉奖在印度或英国其他殖民地种茶最多和茶质最好的业主。1934年1月,英国驻印度总督,正式批准成立“印度茶业委员会”,专门负责印度引种中国茶树的研讨。印度茶业委员会成立不久,就展开了两方面工作:1是广泛散发通告,宣扬适合种植茶树的气候、土壤和其他环境条件;二是派秘书戈登到中国,专门研究茶的栽培、制造方法,采购茶种和雇佣茶工等等。自此以后,在英国和印度的文献中,到中国引种茶树的记载不断,其中尤以1850—1851年引种的最为理想。这次从中国采购的茶种,运至加尔各答时色泽仍很艳丽,后来栽种东北山区成活的12000
所以,从上面英国殖民者一方面宣称“印度是茶树原产地”,一方面又不断大量从中国引种茶树的史实来看,当时他们提出“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看法,并不是为了否定中国,主要的也只是为他们在印度发展茶业多造一条舆论。因此,如果说“茶树原产印度”带有否定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意味的话,那末,这最多也只是一种以明显的谎言来换取社会对发展印度茶业的许可和支持的做法。固然,我们这样说,其实不包括上1世纪后期和本世纪个别借“茶树原产印度说”,蓄意混淆事实、贬低中国茶业功绩的伪学者。但是,把话回过头来说,这样的人,毕竟是个别又个别,值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批驳?似可重新斟酌。这一点,国外学术界的反应,颇可参考。他们的茶学家对过去英国人说的“印度是茶树原产地”既不盲从,对我国近些年有关茶树原产地的申辩,也没有表现出多少特别兴趣。
由于,和上面所说那样,我们如果把茶树原产地作为原始散布来理解,那末,中国作为饮茶和茶业最早滥觞的国家,不管印度是不是也是茶树原产地,其史实本身就是不必其他证明、无可动摇的固然原产地。道理十分浅显,不论是栽培植物或还是驯养动物,它们的引种,特别是古代,总只会也只能是引进那些价值已显现或被人类驯化利用的这样对象。固然,野生动物或植物的散布,在一定的外在因素作用下,也会出现地域上的变更或扩大,但这些都属于自然传播的范畴。自然传播和人工引种的区分,在于后者是一种自觉的行动。这也就是说,在印度和世界上还无人知道茶树为何物和何用时,我们的先民,是绝不会在古代把茶树从印度远带到中国来培养的。因此,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的茶叶,只会也只能是原来就生长在我国的茶树。
这里顺便补说一句,可能正是由于上面所说的简单道理,所以,各国茶学家对英国人提出的“茶树原产印度说”,没有和少有应者;对我国前一段茶树原产地的讨论,也无有反对者。这就是说,上1世纪冒出“印度茶树原产地”问题后,即使有人想利用它来否定中国茶树原产地的地位,但在国际茶学界,并没有大乱,实际受此影响不大。在茶树原产地问题上,国外不怎么乱,但在我国前一段讨论中,倒显得有点偏激和混乱。
偏激,是把个别当一般,把英国个别学者在茶树原产问题上的图谋,当作一种正式的观点或偏向来批评、对待,把问题看得严重化,以致有的文章由学术讨论,变成了学术批评。混乱各人讨论的基点和角度不一,各持各说。我们的观点较清楚,茶树原产地,就是指茶树人工栽培之前茶树原来散布的地区。但也有一部分学者,把原产地理解为“茶树的原始产地”,即茶树起源的地区来看待。如有的文章坚持,我国“云南和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和原产中心”;很明显,这类意见,就把原产地看作为茶树“种的发源地”,把人工栽培之前的散布中心,看成为茶树的原生中心(1称起源中心)。对原产地的这二种理解,“原来”、“原始”只一字之差,但在时间上,则二者内容,已相去数千万年。
茶树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有人据植物学分类的方法,推断茶树“产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初期”,具体年代,“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①。而人工栽培前的散布,无妨更早一些,从茶的发现、利用算起,说到顶,以“神农时期”起算,也只数千年和上万年的时间。对茶树原产地的2种不同理解,不但时间相差甚远,而且沧海桑田,两者在环境的变化上也很大。如第三纪早期,中国大陆和印度次大陆,还是隔海相望的2块陆地,现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不是连接而正是分隔中国和印度的地槽海域。如果上面茶树起源的年代推断不错,那末,原产地作为起源地来理解,其时印度还属海中孤岛,与茶树的系统演进和终究构成,仿佛不大可能;这1意义上的茶树原产地或原产中心,大致也只会是中
国大陆。但是,如果作为人工栽培之前的原来散布来讲,那末,中印之间浸漫海水的地槽,在印度次大陆和亚洲大陆并合的进程中,早已碰撞成隆起的喜马拉雅山脉,把2块大陆连成了一体;经过数以千万年的同体变化、发展,在我国发现和开始利用茶叶之前,在印度邻近中国的地区,已有茶树及其亚种散布,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对茶树原产地的理解和概念不同,时间、环境条件和结果也就不可能相同,我们不能要求2个不同角度得出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结论。所以,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看法,原产地如果作为起源地或起源中心来理解,这完全与印度无涉,说原产我国西南、云南或我国西南、西双版纳是原产中心,各自作为一家之说,事实没有多大出入,2种说法应当是都是可以成立的。这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在印度次大陆和中国古代大陆之间,茶树的起源地域或中心,只能是一个。而且,从诸多因素来看,也只会是在今天的中国陆地,而不会是第三纪之前喜马拉雅山地槽海域彼岸的印度。对这点,这是凭今天的知识就能作出肯定的。至于具体起源于中国或中国西南什么地方?现在各人提点自己看法,作为一种预言,我们相互间不作肯定和否定,把几千万年之前的事,留待我们后代科学条件许可后去做,应当是可以,也较为适合的。
如果把茶树原产地作为人工栽培前的原始散布来理解,我们把西南、西双版纳说成唯一的原始散布地和散布中心(原产地和原产中心),就未必一定正确,而且在茶树的生存、演进进程中,有点否定种的自然传播了。茶树人工栽培前的原始散布地和散布中心,较茶树的起源地和起源中心,范围无疑要宽阔很多。过去,我们对茶树原产地持上一种理解的人,1看到人家提及在印度、缅甸发现有野生茶树,就敏感地认为是对我国茶树发源地和起源中心的一种否定或设疑,千方百计躲避和否定这1事实。其实躲避不如承认,在我国茶叶界,很多人是心领神会,都知道印度开始和最初发展种茶,主要是引进我国的茶种和茶叶生产技术,但是后来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引种中国而是改植印度土生茶树的结果。关于印度土茶的记载,最早见之于1815年驻印英军拉第尔上校的报告。其称在阿萨姆新福山中的土著,习惯收集一种野生茶叶,加工制作成为饮料,也和缅甸人一样加油、蒜等佐料食用。这报导可以是传闻,不一定亲眼所见。1823年,英军R.勃鲁士少校至新福贸易,在滞留期间至附近山林作植物调查,亲身发现了野生茶树。以后,印度野生茶树,也引发了其兄C.A.勃鲁士的兴趣。1836年,C.A.勃鲁士在萨地亚建立了一个专门种植野生茶树的茶园;1837年,他在萨地亚附近的马坦克又发现几处野生茶产地;1839年,进一步在那加山、梯旁和古勃伦山一带,新找到了120处野生茶产地。通过广泛调查,C.A.勃鲁士归结指出,缅甸和印度的“野生茶产区,自伊洛瓦底江至阿萨姆以东之中国边疆,绵亘不绝”①。除新福和萨地亚外,所谓“阿萨姆土生茶”的野生茶树,1855年在锡尔赫特的张卡尼山等地,也有大量发现。应当指出,这类散布范围很广的阿萨姆土生茶,不但在品种上自成一统,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然散布,其在印度生长的历史,肯定早于我国茶的饮用和人工栽培之前;所以,从这些事实来讲,称印度也是茶树的原始分布区或“原产地”,不但完全能够成立,实际也其实不排挤和否定我国是茶树起源中心和原产地的结论。
近些年我国关于茶树原产地的论著很多,众说角度不一,根据不一,观点也有很多不相同之处。本文对大家都提到和一致之处,不作重复,仅就个人粗见,对前一段讨论和争辩,作些归纳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