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孩子生病更让父母头疼的,莫过于喂孩子吃药!现结合我院门诊体会,整理出儿童的用药技巧,希望能与大家有所帮助!
1、吃药后吐了,需要再补服吗?给孩子服药,除非明确要求和饭一起吃(比如乳果糖口服液,建议与早餐同时服用),一般不建议饭后服用。刚吃完饭,孩子很饱,一折腾就容易呕吐。可以把吃药时间安排在饭前等相对空腹的情况下。有些药物空腹服用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明显,请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时间。
若喂药1小时以后呕吐,一般不需要补服。
若喂药1小时以内呕吐,补不补,要看专业的资料。如“说明书中药代动力学部分是否写明,药物口服后**分钟吸收,**分钟进入血液”。有效成分都进入血液了,说明已被吸收,不用再补服。但要注意,有些说明书只提供成年人的药代动力学数据,缺乏儿童相关数据,则需要查阅其他途径的专业资料。因此,要不要补服药物,建议家长咨询专业的医师或药师后再做决定。
2、药物到底要不要放冰箱保存?不同药品的贮藏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要求阴凉,有的要求避光。一些家长就认为冰箱里既晒不到太阳,又阴凉,温度低,很适合储存药品。其实不然。冰箱保鲜室温度一般在0~8℃,也比较潮湿,它并不是万能的药品储存箱。除有些益生菌(如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等)要求冷藏的药,多数药品不适合放里面保存。
以糖浆药物为例,放在冰箱里,有效成分可能会析出、分层。即,较轻的水上浮到顶层,较重的药沉到底部,即使服药前放在室温下回温,有些成份仍无法重新溶解,这样以来的结果是:喝顶层的药液,药量不足,喝底部的药液,药物过量。
此外,开封的糖浆置于冰箱内,易因潮湿而发生霉变,滋生细菌。若是开封后的粉剂、颗粒剂置于冰箱,易结块,这都会影响药物的正常疗效。
在此温馨提示:储存药物,要以说明书的储存要求为准。而且建议带原包装和说明书一起储存,以留存足够多的信息,避免吃到过期或变质的药品。
3、开封后的药品多久还能用?首先,我们应该强调一下:药品的保质期是指未拆封前,质量和药效保证的时间。保质期≠开封后可以使用的时间。药物一旦拆封,可使用的时间一定会大大缩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眼用制剂、涂剂、涂膜剂等,有“启用后有效期”规定:启用后最多可使用4周。
关于液体制剂,药师指出可以参考日本药剂师学会建议:已开封的液体制剂,若没有特别说明,原液可以保存2周左右;若稀释过,可保存1周左右。
如果药品说明书注明开封后可以服用的时间,则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也就是说,液体制剂一旦开封,如果说明书没有特殊注明,最多保存2周,一旦超时,不建议再服用。
颗粒剂、粉剂一旦开封,易吸潮,开封后最好2~3日内服用完毕。
在此,药师也代表家长呼吁,药品厂商尽量多生产一些小包装的药物,多做开封后稳定性实验,给药师和家长们一个确切的时间,具体指导患者药物开封后能存放多久。
4、儿童咽不下去的胶囊或片剂,到底能不能去壳或掰开服用?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首先,胶囊、片剂、大药丸,本来就不是优先推荐给孩子用的剂型。从年龄段来说,3岁以下的儿童,不要直接给较大的片剂或胶囊,这可能会导致窒息。3岁以下宝宝的吞咽功能还不完善,片剂或胶囊易呛入气道,造成窒息,不建议直接服用。其次,实在没有替代的剂型,非用不可的话,能不能去壳,能不能掰开,要分情况对待。
若胶囊为肠溶胶囊、缓控释胶囊等特殊剂型,穿着一身塑料壳,是为确保药物进入肠道中的特定部位后,才被溶解、吸收,这些药物不能去壳。有些药物会刺激食道粘膜,如克林霉素胶囊;有些药还特别苦,如某些抗癫痫药,去掉塑料壳,会增加服药难度,也不建议去壳服用。
家长有两个渠道,了解能否去壳,一是看说明书,如果注明“不能掰开、不能嚼碎、建议整理吞服”等,那只好死心了。二是咨询药师,寻求专业指导和建议。
5、儿童服药几分之几怎么分?儿童剂型太少,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因此,不排除一些药物只有成人剂型,但是儿童又不得不用的情况。
一般在临床,药师看到这种处方单,都会格外慎重。首先要判断这药能不能分割,分割完会不会影响药效,然后,换算成孩子安全使用的剂量。若要分成几分之几,现在给您建议“相对准确的切割法”:
对于需要分到1/2或1/4等相对容易掰分的情况,可以直接掰开,用适量的水化开后送服。如果要分出1/5甚至1/8等小比例时可以参考:①把药片整粒放在干净的容器中,能碾多碎就碾多碎;②根据所需分的比例数,如1/5,准备一支5ml针管,抽足5ml温纯净水;③把针管里的水注入药中,将水和药粉充分混匀;④针管抽出1ml的药水混合物,喂给孩子;⑤剩下的药水丢弃。
图片源自网络
药学部乔岩岩/文
信息科文珊/排版
儿童用药我们更专业!
快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