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儿眼科 > 饮食习惯

用博物馆保护文化标本

用博物馆保护文化标本

6月6日,贵州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揭牌开馆,标志着4民族生态博物馆群正式建成。

6月6日,贵州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揭牌开馆,标志着贵州苗族、布依族、汉族和侗族4个民族的生态博物馆群正式建成。何谓生态博物馆?它和普通博物馆有何区分?日前实地作了一番探访。

先进理念落户穷山沟让原汁原味的文化标本自然存在

汽车爬过一个又一个山顶脸上长白癜风,停在群山深处的贵州六枝特区梭嘎乡龙嘎村村头。走进龙嘎,迎面碰见几位苗族姑娘在山底的幸福泉背水,又大又粗的木桶压在矮小的身上,听说背水上山是这里苗族妇女的主要家务活。

循着青石条铺的上山小道,来到一户村民家门口,只见母亲正为女儿梳盘头髻。长约2尺的木角盘置脑后,再在木角上盘10多斤重的用麻掺成的假发,用白线捆绕成倒S形,凝重而美观。隔壁一家,老少齐上阵,母亲在搅制蜡染染料,姑娘们在已染过的布料上飞针引线,绣蜡花图案。往村中心走,又见有人用脚踩石椎,在椎窝里磨玉米;有人在纺线机旁纺纱织布。就这样,不知不觉走完了全部村庄。

梭嘎生态博物馆馆长徐美陵介绍,这是中国首个生态博物馆,1995年由中国和挪威合建,由12个民族村组成,方圆120多平方公里。村寨仍处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没有文字,刻竹记事,有独特的婚嫁、丧葬和祭祀仪式、音乐舞蹈等。它没有围墙,一草一物、1人一事都是藏品,村民们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和穿着装潢等,本身就是一种摆设。唯一像传统博物馆的是寨子里的一个简易资料信息中心,几间木房摆设和记录着村民的过去。

遗产就地整体保护社区居民是文化的主人

何谓生态博物馆?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实行小组组长胡朝相解释说,生态博物馆是以人为本的活态的博物馆。它不是普通的博物馆,是一个社区,聚居者具有共同的语言、衣饰、建筑、文化心理素质等。与传统博物馆相比,生态博物馆将文化遗产就地整体保护,突破传统博物馆藏品和建筑的概念,重视文化传承,即文化遗产在未来的延续和发展;不是将文化冻结,而是将保护范围扩大到文化遗产保存的区域,引入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强调社区居民是文化的主人。

中国博物馆研究员苏东海强调,生态博物馆的核心理念是在文化的原生地加强保护。国外建生态博物馆,由于经济基础好,居民素质高,政府和专家只在最初参与引导后能很快退出,由居民自己管理。但我国生态博物馆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态博物馆的管理要由政府和专家占主导,而后通过专家对村民的培训,消除贫困,让村民变成自己文化真正的主人。

慎重开发与消除贫困警惕商业化消解民族文化

“目前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种不好的趋势,”胡朝相告知,有些地方把生态博物馆当做旅游景点来开发,如此一来建成一个就毁掉了一个。生态博物馆是一个很特殊的旅游点,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举例来说,不能由于游客要看歌舞表演就拉村民来表演,或因游人需要而刻意去举行祭祀等活动。应该是,村民该怎样生产就怎样生产,该怎样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生活就怎样生活,否则就伤害了文化的真实性。”

专家指出,旅游开发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慎重,不然商业味过浓会加速民族文化的死亡。中国农业博物馆事业发展部安来顺教授说,目前村民保护自己文化的动因还仅仅停留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上,没有转化为发自内心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这对生态博物馆的发展是不利的。

生态博物馆也不意味着要保护贫困,相反,只有消除贫困,生态博物馆才能巩固与发展下去。徐美陵说,没建梭嘎生态博物馆时,村民一年种的食粮只够几个月吃,现在各个村寨水电路全通。目前梭嘎生态博物馆正积极探索发展文化产业,准备将当地苗族村民的蜡染和刺绣发展成一个个家庭作坊,由博物馆负责销售和发掘市场,增加村民收入。为能原汁原味地保护民族文化,政府和专家从教育入手,建学校,从小培养当地民族文化的优秀继承人,目前4600多名村民中已有4名大学生,下一步要实现全部村民文化水平到达初中文化程度。

相干链接:生态博物馆的发展

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九次大会第一次提出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以后世界上诞生了以法国“克勒索蒙特索矿区生态博物馆”为代表的第一批生态博物馆。目前,生态博物馆已成为世界流行的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一种特殊情势,全球已有各类生态博物馆300多座。

20世纪80年代,生态博物馆思想被引进我国。1995年,首个生态博物馆在贵州六枝特区梭嘎乡建成。目前我国已有11个生态博物馆,散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和内蒙古等地区,保护着苗族、瑶族、蒙古族等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标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nvouop.com/ysxg/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