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儿眼科 > 饮食习惯

从山海经中的奇花异果,探看中国医学的

《山海经》中你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植物呢?是吃了就可以增强记忆,过目不忘,堪称考试利器的“枥树果”?还是作用堪比西王母赐予后羿的“不死灵药”的神级仙草?

实际上《山海经》中记载的植物和动物显然不是常见于当今现实中的动植物,也无法言之凿凿的说都是当时真实存在的动植物。这些形象可能是有现实生活中的动物与植物作为描述的原型,但是对于原型的夸张和想象才是让《山海经》中的动植物形象具有文化魅力的真正原因。

这些怪异的植物和动物反映了先民们怎样的生存状况?它们神奇的功能又折射出先民怎样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呢?

《山海经》中对动植物的描述大致有以下几种。

1.属于博物式的概括介绍,包括对动植物的名称、形状作简单记叙。

如《南山经》“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对这些动植物的描述语言简单短浅,不带有褒贬的情感因素,很有可能是先民们对生存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做出的客观观察和记录。这些动植物资料中又有繁简之分,最简至只写物种或名称,稍微具体一点的除了物种和名称外,还有形状描写(色、味、实),更加具体的就是先民们在使用之后对它们的实用功能做出了一些总结(药用、毒性等),以供后人参考。

2.带有神秘幻想色彩的动植物资料。

包括将动植物赋予神话背景和预兆色彩,这些多彩绚丽的动植物是先民思维意识的一个侧面体现,也透露出了彼时的宗教、崇拜、信仰等内容。

动植物们的千般功用之强身健体篇

作为时代相差不远的作品,《诗经》中也有很多对自然界的描写,有“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喓喓草虫,趯趯阜螽”的宏观铺叙,也有“杨柳依依”、“桃之夭夭”的微观描绘。

在先秦时代的典籍中,《诗经》、《楚辞》志在抒怀,自然界事物只作为起兴引发所咏叹之事,而诸子散文是议论文体,很少涉及对自然物的观察,史传散文专门记事,除了大的自然灾害并不对自然界做过多的描述。

由此看来,《山海经》中对自然界的描写倒是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些空缺,便于我们更加客观正确的去揣摩先民的生存状况,而不拘泥于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美丽幻想。

从《山海经》对动植物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看起来百草丰茂、万物皆生的大自然并不仅仅是字面上这么平静美好的,先民并不是单纯以欣赏的眼光来描述身边的动植物,他们最先做到的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对动植物的利用价值进行了一些实际考察。《山海经》中有很多动植物能够帮助人类补充体能,让人类的体魄更加强健。除此之外,还记载了很多能够起到类似功能的动植物。

概括来说,这些功能包括两类,一类是“食者不饥”这种可以裹腹、减少人类饥饿感的动植物,另一种是可以达到“食之不劳”、“食之多力”、“食之无卧”、“食之善走”等效果的动植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先民渴求更加强健的体魄来应对各种生产活动。

具有这两类实用功能的动植物在《山海经》中一共记载了10例,这些动植物全部出于《五藏山经》,之后文中的动植物对人类的帮助不再涉及此类功能。其中一例有异文,其他9例中“食之已劳”和“食之不饥”被强调多次,可以推测先民对这两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

先民生存之不易

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当时人们主要靠采集果实、捕捉猎物作为食物,《山海经》中未曾记载过与种植业有关的资料,唯有《东山经·曹夕之山》中首次出现了谷(“多糓而无水”),而在《中山经·霍山》中谷被划分在木科之内,其后在箕尾之山、升山、榖山等处也出现了谷,但都作为山中的木科出现,显然此“谷”并非种植业中作为粮食的“谷”。

袁珂《山海经校注》对曹夕之山的谷作注曰:“谷当作榖,诸本皆误,唯吴任臣本作榖,是也。”榖另有一个学名叫“构树”,也称“构”或“楮”,是一种落叶乔木。排除了这个“谷”的误会,我们就可以肯定《山海经》中并无对种植业的记载了。

当时的人们仍处于依靠天然的动植物来取食,也就是处于“野蛮时代中期至晚期”这个阶段,先民为了获取足够的食物而奔走,体力耗损非常巨大,因此渴望能够让自己“多力”、“善走”的动植物,在捕猎食物的休息过程中,大概是偶然食用了休息地周围生长的某种植物,发现它能够让自己的疲劳得到缓解,因此被视为珍宝记载下来。

“无卧”这种需求是希望自己能够少眠,在当时的环境中,人类为了裹腹而追逐猎物,而凶禽猛兽也为了食物拼尽全力,人类也是它们进行攻击的对象。夜晚时分,人类因白天的劳累进入了睡眠,松懈了警惕,有可能就会收到动物的伤害,因此人类通过这种动物来使自己战胜困倦的侵扰,保持警惕来保护自己不受到攻击。

在寻求自身生存保障的过程中,先民难免会遇到自然中的一些困难。在捕猎食物或是寻找食物丰富的地域时,难免会遇到山隔水阻,又或是恶劣的气候条件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怎样去和这些困难作斗争呢?

我们从《山海经》中便看到先民的智慧之光,在这个蒙昧的时代如同最亮的一颗星星划过蛮荒时代暗色的天空。上有木焉,其状如荆,白华而赤实,名曰葪柏,服者不寒。(《中山经·敏山》)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而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西山经·昆仑之丘》)“沙棠”可以御水是指这种树漂浮在水面上不易下沉,人们可用沙棠刻成舟来渡水。

先民曾借助自然界的一些动植物来克服自然界带给他们的困难。换句话说,他们从施难者身上找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给这个不知是善意还是恶意的挑战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动植物们的千般功用之百病全消篇

《山海经》中的动植物不仅作为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而被先民观察,先民还注意到这些动植物还具有很多药效。《山海经》中具备医药能力的资源有矿物、动物和植物,但植物和动物所占比例更大。

《山海经》中记载的动植物药物共有70例,其中植物药21例,动物药49例,涉及疾病的疾病名称多达34种,不以病名称而以病症类型出现的有:肿疾、心痛、眴目、嗌痛、腹痛、痴疾、蛊疾、腹病、心腹之疾。

按照现代医学分科,这些疾病分别包括在外科、内科、眼科和神经科内,其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病,除此之外先民也常常遭受梦魇的困扰,即《山海经》中所说的“眯”与“厌”。

上述病症显然是实际存在先民生活当中的,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环境下人类常患的疾病,能够从生活中总结出这些病症是自然而然的,但是能够寻找到对应病症的动植物的医药属性,就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了。

这其中或许有一些偶然的因素,但更多的应该是迫于疾病给身体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促使他们去寻找可以缓解痛苦、治疗疾病的办法。类似于“神农尝百草”的事例,先民为了确定动植物所含有的药效应该是经过了多次的尝试,有时在无路可走的状况下大概也免不了抱着侥幸心理服食一些可以找到的动植物,就如同今人所说的“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一样。

此外,也可能存在一些偶然的因素促使他们发现某种动植物的药效。从《山海经》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先民对于这些常见疾病的治疗和对动植物的医药属性探索具有几个特点。

首先,先民还没有直接探索动植物药用功能的意识。

其次,先民对这些常见疾病的治疗方式非常简单,最常用的主要有两种方式:食、佩。

如何食用,需不需要进行加工后再食用,书中都没有提及,相应的,怎样佩戴,佩戴这些动植物的那一部分也没有说明。对于常见的疾病,先民能够采取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山海经》中“已”、“为”是治疗的意思,“不”、“无”则是具有预防的作用。

再次,《山海经》中的药物都单独的出现,也就是医学术语中的“单方”,并没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搭配治疗疾病的记录,倒是可以看出好几种药物都对同一种病症具有疗效。

总的来说,《山海经》为我们了解先民的医药知识储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彼时先民在医药学方面做出的一些朴素探索,这些资料对研究中国医学的起源和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nvouop.com/ysxg/14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