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生物医药利好政策不断加速推出,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持续快速上升,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截至年底的市场规模已达.97万亿元。年以来国内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超12%,约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模增速的倍。在新药的研发支出增速(20%)方面同样超过全球增速。
?生物药领域,中国市场血液制品、激素、细胞因子等品种已经逐步形成成熟市场,而单抗、重组治疗性蛋白等领域发展滞后。全球市场单抗销售额占比达55.%,重组治疗性蛋白占2.1%、疫苗占11.5%;
?化学药领域,我国是全球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学药制剂生产国。国际领先企业具备较强的专利优势和技术优势,创新药基本由其垄断,凭借专利保护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技术领先。目前我国仍以低水平仿制为主,行业正从简单仿制向创新仿制战略转轨。
?医疗器械领域,中国已经构建起一个创新力强、产品品类齐全、市场需求旺盛的朝阳行业。但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不高。植入类、心血管手术等产品在进口替代已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医学成像和临床诊断方面的高端医疗器械仍被国外厂商牢牢把控,进口替代空间很大。
?研发服务领域,北美和欧洲仍占据CRO市场主要份额,中国药物研发及外包服务的全球市场份额约12%。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具有成本优势,中国的行业头部企业族群正加快形成。
二、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的占比约为0%。从产值规模来看,江苏省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继续领跑全国,规模总量占全国1/8;上海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亿元,年前三季度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达亿元;浙江、安徽生物医药产值规模也达到千亿级。
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各领域大多占全国约0%。长三角医药百强企业占三成,全国医药生物行业上市企业总市值前20名中,长三角占据6名,包括恒瑞医药,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复星医药,通策医疗,新和成。医药研发企业百强占0%。全国近0%的药品销售额、1/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来自长三角地区。截至年末,科创板上市申报的64家生物医药企业中,来自长三角的有家,占比超过50%,其中上海就有15家。
长三角是国内医药创新高地,是国内药品注册申报重要的来源地和集聚地。仅上海的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就已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策源地。我国食药监总局每批准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张江。长三角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在全球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三、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细分领域数据洞察(一)生物药
中国生物药的市场规模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从年的亿元上升至年的亿元,比重也从年的1%上升至年的19%。
中国抗体药物起步较晚,新药品于年后才出现,抗体、细胞基因治疗药物相对前沿,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PDI)”公布的《中国生物药研发实力排行榜TOP50》中,长三角的企业包揽了top10中70%的席位。江苏恒瑞、信达生物、上海君实生物医药、上海复星医药、基石药业、百奥泰生物制药、正大天晴药业分别排名第1、2、、4、7、8、9位。恒瑞、信达、君实等在生物药企中的龙头地位已逐渐稳固,排名大幅提升的基石药业,首次入围top50的正大天晴、无锡药明、浙江华海等企业也展露出了长三角地区企业在生物药领域强势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长三角生物药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带”:形成“上海—苏州—无锡—常州”产业集聚带,生物药企业数量占长三角的比重约为40%,其中上海最高达到27.6%,苏州、无锡、常州的企业数占比分别为6.%、.%、2.4%。
?“三极”:南京、杭州、合肥个重点城市,生物药企业数占比达20.4%,其中杭州占比9.4%,南京占比7.66%、合肥占比.26%。
?“多点”:泰州、南通等生物药产业特色城市。
(二)化学药
化学药在中国医药市场中仍占主导地位,占比高达48.9%。中国化学药市场规模由年的亿元增长至年的亿元,年受疫情影响,市场规模略有下降。年,带量采购进入常态化阶段,在提高化学药行业集中度、推动研发创新、促进上下游一体化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原料药+制剂+CDMO”一体化成为行业内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目前行业内纷纷谋求实现上中游资源整合,具体表现形式为:第一种以化学原料药供应商为主体,产业链向成品制剂端延伸,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第二种以制剂生产企业为主体,通过兼并收购或新建生产线的方式实现产业链向上游原料药领域延伸,降低外购成本。
我国现具备原料药生产资质的企业共有14家,其中两个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均位于长三角:一是以浙江台州为中心的区域,具有较强的出口优势,已经建立化学原料药出口工业园区;另一个在江苏武进、金坛和常州一带,特点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产品品种多,部分企业与国外制药企业建立了销售渠道。
长三角化学药企业空间分布特征:“上海—苏州”区域化学药企业最为集聚,企业数占长三角的21.5%,其次是南京(6.5%)、杭州(6.2%)、台州(6.1%),南通、泰州、常州的占比也均超过4.5%。
(三)医疗器械产业
我国是医疗器械产业全球第二大市场,增速接近全球的4倍,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年已超8,亿元。
国内三大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各有特色,产值规模占全国80%以上。粤港澳大湾区地区(深圳)突显高科技特色,在综合性高科技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上具有明显优势。环渤海地区(京津冀)诊断治疗产业群引人注目,以北京为核心的研发成果向外扩散是环渤海湾地区医疗器械产业的突出特点。
长三角产值规模最大,科技先进,产品齐全,中小型企业也表现突出。长三角地区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超50%,江、浙医疗器医院日常需要的常规医疗器械,且江苏省是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区域。长三角亦是我国医疗影像设备最大的聚集区(集聚4%的企业)。以高科技为特征的上海更是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领头羊。
长三角医疗器械企业空间分布特征:
?“一带”:“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沿江产业集聚带。4个城市的医疗器械企业数占长三角的比重约为55%,其中上海占比29.2%,苏州14.1%,无锡4.9%,常州7.4%。
?“多点”:南京、杭州、泰州、扬州等医疗器械企业集聚度相对较高的城市。其中南京占比为7.1%,杭州6.2%,泰州4.8%,扬州.9%。
?长三角地区部分医疗器械产业呈现聚集态势,如浙江桐庐的内窥镜,苏州的眼科设备,无锡的医用超声,南京的微波、射频肿瘤热疗仪器,宁波的MRI、常州的骨料生产,丹阳的家用医疗器械等,扬州头桥镇还被称为“中国一次性医用耗材之乡”。
(四)生物医药研发及外包
医药外包服务(CXO)的上游是实验资源供应,包括了人员劳务、实验动物、实验试剂器材、临床试验机构等等。医药外包服务(CXO)覆盖从前期研究到销售流通的医药全生命周期,包括合同研发服务(CRO)、合同注册服务(CRA)、合同生产服务/合同研发生产服务(CMO/CDMO)、合同销售服务(CSO)。
从规模上看,国内上游实验资源供应约1亿元,医药外包市场(CXO)总规模将达亿元,其中CRO接近1亿元,C(D)MO超亿元,CSO尚处在产业导入阶段。
从地区看,京、苏、沪、浙、粤是我国药物研发外包服务产业主要省份,可见长三角地区是该细分领域最集中的区域。据火石创造数据库显示,截至年底,我国共有CXO企业多家,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和广东五地,基本与生物医药企业区域分布特征一致。
长三角生物医药研发及外包服务企业空间分布特征:
?“一带”:“上海—苏州—无锡”产业集聚带,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数占长三角的比重为29.4%,其中上海的占比17.2%,苏州6.9%,无锡5.%。
?“三极”:南京、杭州、合肥等产业相对集聚的中心城市,研发企业数总占比26.6%,其中南京11.4%,杭州9.0%,合肥6.%。
?“多点”:泰州、湖州、南京市高淳区等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区域,其中研发企业数泰州占比7.6%,湖州4.%,南通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