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首次发现STDP整合时间窗再可塑性变化
医院赵堪兴教授、张伟教授研究团队应用膜片钳技术利用脉冲时间依赖刺激模式突破传统神经突触可塑性诱导,发现不同视觉剥夺对视皮层STDP整合视觉窗的影响。有关脉冲时间依赖的突触可塑性(STDP)的再可塑性研究发表在PlosOne[1]上(影响因子3.11),该研究发现单眼形觉剥夺与暗饲养相似,可双向拓宽剥夺侧初级视皮层STDP整合时间窗,其内在机制表现为NR2B型NMDA受体亚基比例增加,NMDA受体介导电流时程延长,但与短暂单眼剥夺增加突触部位NR2B表达不同,较长时间的单眼剥夺通过降低NR2A表达实现NR2A/NR2B比值变化,该结果为弱视机制研究及寻求新的治疗方式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图A单眼剥夺剥夺侧视皮层STDP时间窗双向拓宽
▲图B单眼剥夺与暗饲养均导致剥夺侧初级视皮层NMDA受体介导电流时程延长
参考文献
[1]Timing-dependentLTPandLTDinmouseprimaryvisualcortexfollowingdifferentvisualdeprivationmodels.GuoY,ZhangW,ZhaoK.PLoSOne.May17;12(5):e
NO2.学龄前儿童眼病筛查防治体系及屈光发育档案的建立与应用
南京医科大学刘虎教授团队于年筹建“医院雨花儿童眼保健中心”,以该中心为依托,以人群为基础,以雨花区学龄前儿童为对象,建立“南京眼病研究(NanjingEyeStudy)”的纵向队列,该队列基于儿童眼病防治“关口”前移的新思路,以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为突破口,采用IOL-master、OCT以及其他相关设备,成功进行了大样本学龄前儿童眼球屈光参数的连续性测量,描绘出儿童屈光发育的正常曲线,及其危险因素,为近视防控和弱视防治提供有效、敏感的新预警指标。相关成果发表于HuangDetal.BrJOphthalmol;ZhuHetal.BMJOpen;HuangDetal.SciRep.等。此外,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学龄前儿童综合性屈光发育档案,并将其融入基于大数据背景的“四位一体”防治体系,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年《江苏省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年《江苏省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卫生保健工作规范》)。相关成果发表于PanCWetal.GraefesArchClinExpOphthalmol;ChenXetal.BrJOphthalmol;PanCWetal.OphthalmicPhysiolOpt等。获得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年),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二等奖(年)等多项省市级奖项。目前,相关技术已成功推广到省医院,惠及近万名学龄前儿童,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DanHuang#;XuejuanChen#;HuiZhu;HuiDing;JingBai;JiChen;ZhujunFu;Chen-WeiPan;HuLiu*.PrevalenceofamblyopiaanditsassociationwithrefractioninChinesepreschoolchildrenaged36-48months,BrJOphthalmol,,8:pii:bjophthalmol--.doi:10./bjophthalmol--.
2.XuejuanChen#;ZhujunFu#;JiajiaYu#;HuiDing;JingBai;JiChen;YuGong;HuiZhu;RongbingYu;HuLiu*.PrevalenceofamblyopiaandstrabismusinEasternChina:resultsfromscreeningofpreschoolchildrenaged36-72months,BrJOphthalmol,,(4):-.
NO.3中国最新版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医院眼科颜少明教授团队基于年Julesz发明的随机点立体图(Random-dotStereogram,RDS),一直潜心研究双眼立体视觉生理机制和临床应用,最新研发了第3代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升级版,其特点是:1、从优化RDS像素结构软件着手和载体手段硬件着眼;2、超长量扩增视差像素比值,实现视差像素最大化;3、大幅度异化伪装像素,将噪声干扰降到最低限度,实现伪装像素最小化;并使用10/16多视点采集信息,优化图像质量;4、应用现代电子光栅载体技术,摒弃各种辅助眼镜,实现立体视检查裸眼化、人性化[1.2]。5、该图包括”~”大视野立体盲检查图和定量”~40”低噪声立体视锐度检查图,为我国眼科临床的视觉筛查检查、诊断、疗效评估和军事医学,特别是对学龄前学龄儿童的立体视觉普查筛查以及评估方法,提供了有效而重要的依据[3、4]。
该项研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又一次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于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在北京召开了立体视觉检查推广应用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是中国眼科医师的骄傲与自豪。年该图英文版Yan’sGlasses-freeRandotStereotest出版并向各国发行。在同年10月应CAPOS和AAPOS联合学术大会邀请,颜少明教授在大会上做《中国新一代RDS升级版》的主旨演讲,受到各国专家学者高度 首都医科医院眼科中心焦永红教授研究团队十年来致力于对先天性特殊类型斜视的病因学研究和临床精准医疗。在影像学方面,课题组积累了正常人脑池部到眼眶内的眼球运动神经的精细解剖特征,检测病患逾千例,眼球运动神经MRI已医院常规的临床影像检查项目。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DTI、DSI等多模态成像技术,探索CCDDs的发病机制取得初步成果。遗传学方面,课题组参阅了大量相关文献,系统地整理出个候选基因,包括CCDDs、先天性上睑下垂、眼外肌麻痹、核肌病、肌-眼-脑病、先天性肌病和先天性肢体发育异常等,制成先天性特殊类型斜视基因筛查试剂盒,先证者基因诊断率达70.5%。初步建立了中国人先天性特殊类型斜视的基因突变谱和影像学内表型谱的基因型-表型关联。该研究成果参加年AAO年会壁报展示,并获优秀展板。已被接受为年ARVO大会发言。
参考文献
1.MiaoWen,ManFengyuan,WuShaoqin,LvBin,WangZhenchang,XianJunfang,SabelBernhardA,何晖光*,JiaoYonghong*.BrainAbnormalitiesinCongenitalFibrosisoftheExtraocularMusclesType1:AMultimodalMRIImagingStudy.PLoSONE.08/;10(7).DOI:10./journal.pone.
2.JiaoY,ZhuY,ZhouZ,JieY,WangJ,LuW,WuX,KanM,ZhaoG.Strabismussurgerydistributionduring10-yearperiodinatertiaryhospital.ChineseMedicalJournal.Aug;(16):-4.
NO.5建立改良的间歇性外斜视控制力评估方法
间歇性外斜视病情加重的指征为外斜视的融合控制力下降,也是手术干预的重要指征。Mohney等()提出一种基于诊室内诊断的外斜视控制力评估6分级法(office-based6-pointcontrolscale),用以评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注视室内3m和33cm视标的外斜视控制力,能反映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不同程度融合控制能力,已被美国医学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会应用于间歇性外斜视的多中心研究中。但由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注视户外或远距离目标时更易出现显性外斜视,因此,评估患者在注视户外及室内更远距离目标时的外斜视控制力才能反映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融合控制能力。医院王利华教授团队采用外斜视控制力评估6分级法,对52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注视33cm、室内3m、室内30m、户外50m视标的4个不同距离外斜视控制力的分级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试者注视户外50m视标的外斜视控制力比注视室内30m和室内3m视标的外斜视控制力差;其注视室内30m视标的外斜视控制力比注视室内3m视标的外斜视控制力差。因此研究者认为增加注视户外或室内更远距离视标可以提高间歇性外斜视控制力评估的敏感性,这一改良间歇性外斜视控制力评估方法的应用将会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更为可靠的临床依据。该研究发表于美国医学会官方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JournaloftheAmericanAssociationforPediatricOphthalmologyandStrabismus,影响因子0.)。
▲52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注视不同远距离视标时外斜视控制力评分的分布
参考文献
(1)WangCQ,WangLH,RenMY,WangQ.Fardistancecontrolscoresforassessingintermittentexotropia.JAAPOS;21:-.
NO6.首个关于中国自闭症儿童弱视危险因素的筛查报告发表
由于自闭症儿童配合能力差,难于抚养,无法融入正常儿童社会生活,他们的眼部健康状况常常被监护人忽略,一些可以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处理的弱视危险因素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医院钱学翰主任的筛查团队采用全自动快速筛查设备,对名自闭症儿童进行了弱视危险因素筛查,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群体中,内斜视是主要弱视危险因素,其检出率远高于正常同龄儿童。这是首个关于中国自闭症儿童弱视危险因素的筛查报告,发表在斯普林格出版社旗下Journalof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orders杂志上(IF:4.)。这个研究提示广大自闭症儿童家长与相关特殊教育工作中应该重视自闭症儿童的视觉发育健康。
▲图片显示:内斜视是主要弱视危险因素,其检出率远高于正常同龄儿童
参考文献
1:WangJ,DingG,LiY,HuaN,WeiN,QiX,NingY,ZhangY,LiX,LiJ,SongL,QianX.RefractiveStatusandAmblyopiaRiskFactorsinChineseChildrenwithAutismSpectrumDisorder.JAutismDevDisord.Nov23.doi:10.7/s---7.[Epubaheadofprint]PubMedPMID:.
NO7.斜视弱视患者生存质量的系列研究
温州医医院斜视弱视专科的余新平、张芳团队在/年利用生存质量评估量表研究了临床治疗对斜视、弱视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发现弱视治疗时患儿生存质量呈现动态变化,在开始遮盖治疗时其生存质量影响最大,提示在治疗开始时即需 正常人由于双眼视力相等或接近,两眼的视觉输入是基本平衡的,但单眼弱视患者由于一眼视力低下,导致两眼间存在抑制,视觉输入不平衡。当弱视治愈,视力达到正常水平后,双眼输入是否达到平衡是本研究期待解决的问题。安徽医院封丽霞主任研究团队,对14例已达到临床治愈标准1年以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采用双眼相位整合平衡点测试进行双眼平衡的检测(双眼分别观察一个大小相等但相位值相反的正弦波光栅,通过按键调整输入主导眼的光栅的对比度,通过曲线拟合获得患者感知到双眼输入相等时实际输入的两眼光栅对比度的比值,即为平衡点)。正常对照平衡点值接近1,但临床已治愈弱视患者,虽然双眼视力达到正常,但双眼平衡点远低于正常。有关结果提示尽管已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视力达到正常,但双眼视觉输入仍不平衡,眼间抑制现象仍然存在。
参考文献
ChenYao,WangJiafeng,ShiHongmei,WangXiaoxiao,FengLixia.Sensoryeyedominanceintreatedanisometropicamblyopia.NeuralPlasticiy,,,1-7.doi:10.5//.IF3.58
NO9.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转归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是在儿童和成年人中均可发生的一种临床罕见的内斜视。医院王利华教授团队对2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Ⅱ型和Ⅲ型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该病的临床特点、手术疗效及双眼单视功能的预后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临床分型、鉴别诊断、术式选择及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后复发的原因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在手术成功的患者中,71%恢复了双眼中心融合,29%恢复了双眼周边融合;61%恢复了正常的立体视觉(立体视锐度≤60”),其余患者也恢复了一定程度的立体视觉。本研究表明,由于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相对较晚,其双眼单视功能在发病前已得以正常发育,即具有潜在的正常双眼单视功能,因此,内斜视经手术矫正后双眼单视功能预后较好。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对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术后的双眼单视功能转归进行研究,对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眼科杂志》(影响因子0.71)。
参考文献
(1)任美玉,王琪,王利华.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中华眼科杂志,,53(12):-.
NO10.显微下睫状前血管分离保留术在常规斜视矫正手术中的应用
睫状前血管伴随眼外肌中的4条直肌走行,承担眼前段70%-80%血供[1]。经典理论认为外直肌有1条睫状前血管,其余直肌均有2条睫状前血管。传统斜视矫正手术,除需要切断超过2条直肌外,手术过程中均将伴随的睫状前血管切断。在水平斜视手术中,最常用的术式为单眼一退一截,内外直肌均切断后重新缝合固定于巩膜上,此过程将切断3条睫状前血管。虽然不至于导致眼前节缺血综合征,但是前节供血必然减少,有研究发现不保留睫状前血管的简单斜视手术即可出现可疑炎症或营养不良的表现。[2]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潘美华教授团队自年开始开展显微斜视矫正术,随着显微斜视矫正手术硬件设施的升级及技术的成熟,我院自年开始尝试在常规斜视矫正手术中开展显微下睫状前血管分离保留术,即在离断眼外肌过程中完整保留睫状前血管。在数千例临床病例中,保留成功率在90%以上,并且观察到睫状前血管变异很大,经常观察到在一条直肌上超过2条睫状前血管。在保留成功的患者中,术后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包括术后切口反应更轻,愈合速度更快,前房反应程度更轻(前房闪辉程度更轻),泪膜稳定性更高,术后眼部刺激症状更轻,主观感受更好等。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我们总结出一套便于临床操作的血管保留分离步骤,改良、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斜视显微手术器械及血管分离显微器械,部分器械正在申请专利。本研究得到福建省科技局引导性项目基金支持,部分研究成果已在SCI发表。
▲保留前后的ACVs
参考文献
MeihuaPan,MeiYang,RenyiXie,etal.Doesthedisruptionofhorizontalanteriorciliaryvesselsaffecttheblood–aqueousbarrierfunction?GraefesArchClinExpOphthalmol..DOI10.7/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