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疫情期间,据教育部对9省份人的最新调研显示,与年底相比,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15.2%、初中生近视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8.2%,高中生近视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3.8%。
学校里,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还没有完全从“鸡娃”漩涡里挣扎出来的家长们,又开始了新一轮保卫孩子视力的“抗争”。每年四月份左右,全成都的小学生都会在学校做一次常规视力筛查。每年老师在家长群里通知视力筛查时,都会引起很多家长的恐慌,大家都很担心孩子会查出近视。今年读小学三年纪的小力在这次视力筛查后,带回家的是一份复诊通知单。“通知单上说他左眼裸眼视力4.8,疑似近视。那一刻,说实话我内心有点崩。”小力妈说。偏偏儿子还完全不当回事,开开心心地说“我们班××也近视了呀”“戴眼镜挺好看的呀,妈妈带我去配眼镜嘛”。儿子这份“无知”的快乐,彻底点燃了她压抑着的情绪。“平常咋个给你讲的,喊你看书的时候,书拿远一点你听了吗?”
“做作业的时候永远弓腰驼背的,我看你不但想瞎,还想变成驼背。”
“哪个给你说的戴眼镜好看,丑死了你晓得不!”
“你才小学三年级就近视,等你工作的时候就等于瞎了你知道吗。”
“跟人打架的时候,别人把眼镜给你打掉了,你就只有挨打的份儿。”
噼里啪啦一通大吼的同时,小力妈气急败坏地把复诊通知单丢到了孩子脸上,顺手还重重地推了他一把。儿子自然是被吓到了,他默默地捡起复查通知单,不知道如何是好。情绪发泄之后。小力妈开始反思自己,在孩子的视力问题上哪里做得不对,然后就开始自责,“很多地方,我本应该对他再狠一点”,她说。那天晚上,她彻夜难眠。根据网友提供的经验,她估算了一下,等小力上高中怎么也得度以上了。想到这儿,她心里就极其难受。●●●●●
孩子查出近视,往往他们自己不觉得是多大的事儿,他们的妈妈总是率先崩溃的那个。她们中,有的因为自己在孩子有预兆时没有及时防控而内疚;有的妈妈认为是自己高度近视才导致孩子先天性近视;也有妈妈因为耽搁了孩子近视的最佳防控时间而患上抑郁症……
有焦虑的妈妈就有很佛系的妈妈。心心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查出近视的,“等她18岁的时候,去做近视手术”,心心妈妈说。心心在幼儿园视力筛查时,查出散光,但当时家里人都没有重视。心心爸爸让女儿站在客厅,从窗户往远处看,“如果能看清对面远处商店的店招,我们就默认她的视力没问题。”在对很多家庭的采访中,团妈发现,这套不靠谱的“家庭视力筛查法”,竟然很多家长都在用。连团妈的同事都吐槽说,他们家的爸爸隔一段时间就会让读小学的大儿子站在窗户前,指认对面工地入口的标语,如果能认出来,他就会默认孩子视力好着呢。这套方法在他们家弟弟身上就不管用,“他才上幼儿园呢,很多字不认识,你教了他,他也不一定记住了。所以,测试的时候,你也不知道他到底是看不清,还是不认识。”同事说。孩子近视,很多家长会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将所有过错都归咎在孩子身上,不停地责备和抱怨;然后又独揽所有的责任,产生强烈的愧疚和自责感;当情绪稳定后,父母在无奈接受的同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在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家长们通常会在两个问题上过分地固执己见。一是,不愿意给孩子戴眼镜。二是,不相信近视是不可逆的。在二十余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中,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梁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被诊断为近视的患者,年龄段越来越小。梁明医生每年门诊接诊人数超0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青少年患者。他也目睹了很多在门诊室情绪崩溃、训哭孩子的家长。但最让烦恼的是,在孩子确诊近视后,超过8成的家长第一反应是:能不能不戴眼镜?大多数家长,在梁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之后,即使不情愿,也还是给孩子配了眼镜。但仍然有少数家长就是坚持不让孩子戴眼镜,还非得要缠着他给出一个不戴眼镜的解决之道。梁明也急,对家长说“去海南买套房,每天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从起床的那一刻就让娃娃看海,一直看到睡觉,坚持两三年说不定能好。”为什么不让孩子戴眼镜?最关键的原因是,很多家长有一个误区,认为早期的轻度近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是可以恢复的。如果一旦戴上眼镜,眼睛就习惯了,就再也取不脱了。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现在年龄还小,眼睛还处于发育过程中,等他长大了,说不定轻微的近视自己就好了。总之,很多家长不愿意相信近视是不可逆的,即使医生反复强调。医院寻求不到他们想要的答案,就到处去找“治疗”近视的偏方,尽力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然后拼命发力。●●●●●病急乱投医,对孩子的近视抱有侥幸心理,这些家长很容陷入一些“视力骗局”。几乎所有的“视力骗局”也都是围绕眼镜展开:家长越不想让孩子戴眼镜,就越容易上当。那些号称能“降度数、摘镜”的广告总是能吸引一大群拥趸,并轻松“收割”一拨智商税。在接受孩子“散光+近视”之后,心心妈妈也曾经因为不想让女儿戴眼镜,踏入一些误区。为了谋求真正科学有效的防控近视的经验和方法,她加入了一个“鸡眼群”。人的“鸡眼”